一枚珍藏版门票

\ 

  门票是进入旅游景区的凭证,也是景区的名片。上世纪80年代之前,百分之九十景区的票幅尺寸较小,文字简洁,构图单调,纸质印刷普遍较为粗糙,缺乏美感。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许多的景区(园林景点、宗教景点、博物馆、美术馆、名人故居等等)门票构图新颖、设计独特、印刷精美,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既增长了景区文化的内涵,又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我上世纪60年代上小学的时候,曾有集藏烟标、糖纸、小人书、洋片、各种废旧票证的爱好。但那时的收藏,纯粹出于好玩。天真的我也向同伴炫耀,最后哭笑不得,藏品被同伴们翻看得“肢体”残缺不全,没有几年工夫,终因“收藏不善”而日渐稀少。高中毕业后,我响应“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扛起了锄头,在田头劳作,收藏之梦顺着古运河水流失。

  1979年回城,分配到园林系

  统工作,一枚枚门票,诱惑我重拾收藏梦。得天独厚的园林工作条件,可收集到各景区的全品门票(包括赠票、纪念票、贵宾票和废旧票等)。且说我收藏的一枚何园珍藏版门票,票幅上的玉绣楼,是中国晚清第一名园——何园的标志建筑(如图)。只见长长的复道走廊,蒙  望不到尽头;悬挂着的红灯笼,略略四盏点缀,却很喜庆暖和;左下角的一簇艳丽开放的牡丹,衬托着身穿晚清服饰的何家千金,发髻高耸,娇美如花。她横吹金笛,悠扬远传,如醉如痴。整个构图,看似淡雅,却内涵丰富,正像该门票上的一副对联所云:“一座寄啸山庄;百年名门传奇。”让人浮想联翩。

  其实,票幅左上角的玉绣楼,因院落里栽了两株广玉兰、一棵绣球而得名。持着门票,细看玉绣楼的北侧,用花墙和后花园隔开,花墙上下两排平行的花窗砖刻,工艺精湛,刀工明快,线条流畅,花姿俏丽,突出了牡丹、海棠、荷花、菊花、梅花的特型。从花窗中观看后花园,两面的景色,每个花窗都像一幅园林山水画,情韵足而格调高,乃是园林建筑中的借景和框景的手法,成为造园之范例。反复赏玩,其中的快乐、趣味无穷!

  归根结底,在扬州门票中首次发行的何园珍藏版,票幅纵21cm,横9cm,刻画了景点中西合璧的人文内涵,实为一枚不可多得的精美门票。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