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不雕

 

 \
 

 

 
  图1:蓝地白花画法(明·万历) 


 

 \

图2:大笔分水法(明·万历)  

\
 

 

  图3:莲生贵子图具象到抽象的演变(清·康熙)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搪瓷厂美术设计室工作。搪瓷与陶瓷一字之差,造物原料和成型工艺大相径庭,装饰原理却异中有同。我开始设计画稿时,只是注重画面的艺术表现,不考虑画稿的后期分版和生产中喷绘的便利。后经厂里设计前辈指点,懂得了技和艺的结合。搪瓷面盆的装饰主体是圆形的底部,设计画稿时,如果考虑到喷枪的运行路线基本是一个弧形,不仅工作效率提高,也节省了色料。后来我与古陶瓷结缘,又从中发现许多工匠的智慧创造。

  从磁山、裴李岗陶器的出现算起,中国的工艺美术有了近8000年历史。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无数的制瓷工匠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生产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陶瓷作品。

  山东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充分显示极高工艺水平的蛋壳黑陶。它以经过精细淘洗的陶土为原料,轮制成型,胎壁极薄,最薄处仅有0.2-0.3毫米,可以说是胎薄如卵壳,技艺高超。可想而知,这种连今人都难以完成的陶瓷制品,一定是经过了许多次的失败,才由我们的祖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蛋壳黑陶器,体现了技术和艺术的和谐统一。艺术表现人类最纯粹的精神世界,但艺术和技术从来都难舍难分。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升华。《庄子·徐无鬼》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这种技艺虽然令人心惊肉跳,却体现出匠人的绝对自信。

  历朝历代,真正健康的艺术从来都隐于民间。我国民间青花瓷是古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的瓷质和工艺可能比不上官窑,艺术审美也不尽相同,但造型和纹饰却呈现出另一种粗放、朴素劲健的风貌。娴熟自如的拉坯,歪歪扭扭的器型,使人淡定平和,如见烂漫山花。那底足内修胎一气呵成的收刀点和

  跳刀痕,看似粗糙不堪,从中我们似乎可见窑工们那生动的手势。蓝白相间的青花瓷画,运笔如飞,生机盎然。民窑画工舞之蹈之,心手双畅,山水、花鸟、人物在他们的笔下都有了灵性。大批量的生产,必然要求民窑画工省工省料,于是就有了民间青花上的蓝地白花画法(图1)、连片分水法(图2)和抽象画法(图3)。蓝地白花,是先用笔画出物象轮廓,再在周围涂上钴料,烧成后蓝白互映。连片分水法,多出自明代晚期青花瓷,山水人物先以铁线勾勒,然后大笔分水,涂抹互用,痛快淋漓。抽象画法,明代晚期至康熙年间民间青花瓷上时有出现。主要有团魑纹、湖桥老人图、婴球图和莲生贵子图。大写意风格,是一切民间陶瓷的灵魂。

  “技进乎道”是艺术的自由之道。齐白石先生的作品举重若轻,质朴自然,和他年轻时做过雕花匠有关。大匠与名家不同,名家可能很多;大匠却是承前启后,对一个时代作出独特贡献的人。“鲁班门下老齐郎”,他是无可争议的大匠。今天,民间陶瓷以它那健康可贵的匠气,抗衡着娇骄二气,守住丹田之气,直达“大匠不雕”的自由境界。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