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汽车之痛”到“汽车之梦”

上海大众仪征工厂制造的汽车。摄影:仪征之声 周晓明

当年仪征汽车制造厂生产的黎明牌汽车。仪征之声 资料图片

  造汽车,扬州几代人的情结;汽车城,扬州孜孜以求的蓝图;汽车产业,扬州第一优先发展的基本产业。
  11月12日,省委书记罗志军来扬调研,考察江都江淮轻型汽车公司,对扬州近年来招引培育汽车大项目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希望扬州抓住机遇,着力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汽车自主品牌。
  继上海大众仪征工厂、潍柴亚星之后,以“江淮”为代表的江都汽车板块快速崛起,标志着扬州沿江汽车“三大板块”格局初步形成。目前,汽车产业以占全市8.2%的规上工业企业数,创造了21%的开票销售和34.3%的入库税收,税收总量、增额、效率均列扬州工业各行业第一位。
  扬州汽车工业,发端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产业居扬州规模经济“八龙”之首,到“十一五”期间亚星、黎明等整车企业“滑坡”,产业跌入谷底,再到今天的“三大板块”,扬州汽车产业走过了从“汽车之重”到“汽车之痛”,再到“汽车之梦”的“V”形反转历程。
  “汽车产业是第一优先发展的基本产业。”市委书记谢正义强调,汽车产业是产业链最长、配套企业多、带动能力最强、对地方产业发展集群效应最为明显的产业。扬州的汽车产业有着良好发展基础,重振汽车产业发展辉煌,建设汽车名城,是所有扬州人的梦想。

    从“汽车之重”到“汽车之痛”,再到“汽车之梦”

当年仪征汽车制造厂生产的黎明牌汽车。仪征之声 资料图片

  这是一个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梦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扬州出现了以汽车修理和小配件生产为主的国营企业,七十年代开始过渡到小规模整车制造,八十年代后期初具规模,九十年代迅速壮大,成为江苏省重要汽车产业基地。
  翻开扬州汽车工业志,“汽车之重”的辉煌让人感叹:
  1981年2月,江苏省扬州汽车修造厂(前身是修配厂)试制成功第一台JT663客车并交付江苏省客车八队营运使用。JT663客车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第一台客车专用底盘诞生,结束了中国长期用卡车底盘改装客车的历史,具有划时代意义。该产品至停产时,累计销量达到12890台,创造了中国公路客车的“神话”。
  几乎与此同时,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江苏仪征汽车制造厂,以6450底盘生产硬顶吉普车,填补了当时中国吉普的空白。到1990年末,建成全国最大国产硬顶吉普生产线,产能最高达到5万辆。1995年度,被国家经贸委、统计局列入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
  “从创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扬州汽车工业一直是江苏的标兵、全国的标杆。”市经信委潘增元说。
  说起扬州汽车工业之重,亚星是一家令人无法绕过、不能忘却的客车企业。
  它曾经那么辉煌:第一个客车专用底盘,国内第一家通过自主开发底盘生产整车的厂商,国内率先突破5000辆销售数字的客车企业,连续7年全国销售第一,巅峰时期年销量超过第二名至第五名销量之和……
  它又那么命运多舛,从顶峰滑落的速度快得令人叹息,一次次重整旗鼓的努力又总是事与愿违。
  与扬柴一样,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亚星“如日中天”时期。1998年,亚星以年产客车1.4万台笑傲国内群雄,创造了“中国每六辆客车有其一”的骄人业绩。3年后,金龙销量跃居国内第一,亚星次之。此后,亚星市场占有率逐年下滑,到2009年,排到第24位。
   时光如刃,市场无情。“十一五”期间,汽车产业经济总量从占全市工业的7.8%下降至6.2%,陷入布局分散、技术缺失、大项目空白、企业竞争力下滑等“散、弱、小”困境。以亚星、黎明、女神、扬柴为代表的扬州汽车工业英雄们,集体落寞了!
  但是,优良的汽车基础还在,丰富的产业工人还在!
  1999年,仪征市委、市政府作出重要决策,将“黎明”资产无偿划拨给上汽,开始了与上汽长达11年的“婚恋长跑”。2010年7月15日,上海大众30万辆整车项目在南京签约。上海汽车集团董事长胡茂元深情地说:“我们这是在回报扬州人11年的深情厚谊!”
  2011年,市委、市政府与山东潍柴重工签约,将亚星股权“无偿划转”给山东潍柴。根据潍柴“十二五”规划,扬州板块重点打造客车、商务车、特种车等商用车发展平台,并以新能源客车为主要发展方向,做大、做强、做响亚星客车品牌,进入业内前三强,构筑起长三角板块战略基地。

    扬州工业经济“火车头”、全省整车制造“生力军”

上海大众仪征工厂。摄影:仪征之声 周晓明

  在宁通高等级公路仪征新城镇段,气势恢宏的上海大众第五工厂,每分钟有一辆崭新的轿车下线,然后通过园区大道,跃上高速道口、铁路支线,发往全国各地。
  今年前10月,上海大众仪征工厂累计生产整车33.2万辆,同比增长27.9%,实现开票销售266.8亿元、入库税收2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9%和58.0%。这家2012年9月正式投产、次年登上扬州工业百强榜的“新科状元”,成为扬州工业经济最亮的增长点。
  这是扬州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段篇章。总投资100亿元的上海大众仪征工厂整车项目创造了扬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一年建成投产,一年接近产能设计。同时,在规划面积38.9平方公里的扬州(仪征)汽车工业园零部件集聚区,它吸引了70多家关联配套项目“比邻而居”,总投资200多亿元,形成了一个“上海大众汽车板块”。

上海大众仪征工厂制造的汽车。摄影:仪征之声 周晓明

  无独有偶。中国十大汽车集团之一的江淮集团在江都投资20多亿元,建设年产10万辆皮卡及多功能越野车项目,打造集团又一整车生产基地。江淮“整车效应”迅速扩大,周围已经集聚了6个投资10亿元左右的配套项目。
  “同新世纪前十年相比,现在的扬州汽车工业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市经信委主任尤在晶说,伴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汽车工业已经向智能化、高科技、无人化、新能源方向发展。顺应这一趋势,扬州注重培育或引进汽车动力、底盘、油箱、散热器、活塞环等关键配套技术,加大对传感器、物联网、汽车电子、新能源等项目的招引。可以这么说,“过去这十年,是扬州汽车工业最痛苦的10年,也是卧薪尝胆的10年、厚积薄发的10年。”
  目前,扬州整车资质资源全省靠前,有12家在国家《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内的资质企业,数量居全省前列;整车产品覆盖轿车、客车、专用车等领域,拥有产能50万辆。去年,扬州生产整车38.6万辆,列全省第三位。
  “因为有梦想,所以不言弃。”市经信委汽车产业处处长耿江波说,其实一直以来,仪征、邗江、江都三个板块在配套引进、环境打造、政策设计上没有停歇过,之所以在省内后来被盐城、南京超越,最根本的就是缺少重大项目的强力支撑。盐城因为来了个韩国起亚,南京因为上汽重组南汽,又恰恰抓住了国家政策机遇期,所以发展后来居上。
  有人说,过去十年,扬州汽车工业布了一个“大局”。其一,是品牌不失。像亚星虽然历经股权多次变更,王者风范未失;“女神”虽声名黯然,公告牌照仍在。其二,是影响力不减。多年来,扬州始终将汽车工业列入全市主导产业,尤其是201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基本产业”来抓,给予重点产业政策扶持。其三,整车梦想长存。始终保存好存量资产,始终呵护好发展环境,就是梦想有一天能迎娶到像上海大众一样的整车项目。
  “上海大众、潍柴动力、安徽江淮,它们以收购、重组、兼并等方式整合盘活了扬州的汽车工业。”潍柴(扬州)亚星汽车公司董事长金长山说,归入潍柴旗下后,亚星旗下聚拥了客车、动力柴油机、商用车、特种车四大产品系列,“现在除了轿车,亚星几乎可以生产所有种类的汽车”。
  在重大项目的带动下,近两年来,扬州形成了三大整车板块格局,孕育了一个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据市经信委的信息,今年扬州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可实现产值1100亿元,近五年来年均增长达27.3%,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10个百分点。   

    转型升级,拓展产业发展广阔空间

上海大众仪征工厂制造的汽车。摄影:仪征之声 周晓明

  11月25日,扬州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取得重要突破:由江苏九龙汽车生产的10辆纯电动轻型客车正式驶入北京公交市场。下月初,北京郊区首趟纯电动公交车将上路运营。
  从燃油公(商)务车到纯电动轻客、公交,九龙汽车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转身。九龙汽车总经理王荣法说:“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九龙正加快细化新能源汽车生产链,将于明年形成包括E4、E6、E7等车型在内的电动车产品系列,为纯电动汽车市场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扬州,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市。11月13日,市政府出台《扬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市级财政补贴实施细则》,明确对各类纯电动乘用车、公共服务领域消费者的补贴标准。市民买辆纯电动乘用车,国家、省、市三级财政最高补贴11.8万。
  近两年来,汽车产业内越来越多的“高富帅”精彩出列,逐渐演变为扬州汽车工业的“增长极”、转型升级“方向盘”、产业结构调整“催化剂”——日本日清纺和德国大陆公司共同投资的日清纺大陆公司汽车EBS阀块项目开工,未来年产600万个汽车阀块,为德国宝马、德国大众、日本马自达等世界知名汽车企业作配套;安徽江淮汽车与江苏九龙汽车签约发动机技术合作项目。在最具增长潜力的“黄金产业链”上,发动机项目接补上了扬州汽车工业的“软肋”;国内汽车电池制造巨头、骆驼集团在市开发区投资30亿元新上汽车电池项目,一期投资10亿-12亿元,可年产汽车电池800万-1000万只。

上海大众仪征工厂制造的汽车。摄影:仪征之声 周晓明

  市发改委一份基本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175家,拥有亚普油箱、双环活塞环、英瑞车材散热器、海沃机械自卸车液压系统、罗思韦尔汽车电子、江苏奥力威油位传感器、神舟内饰件等一批优秀零部件“隐形冠军”、“单打冠军”,它们“有动力”、“有触觉”、“有智慧”、“能呼吸”、“会唱歌”,创新升级势头方兴未艾。 
  “有触觉”:从亚普油箱脱离出来的奥力威传感器项目,汽车用油位传感器占国内乘用车市场30%以上份额,是国内最大的汽车油位传感器生产企业。在宝应,世界500强森萨塔从霍尼韦尔新收购的8条传感器生产线全部到位,该项目总投资1.46亿美元,未来将直接配套世界汽车工业企业和一级制造商,宝应森萨塔公司将建成“全球效益最好、亚洲地区最大”的热保护器生产基地。
  “有智慧”:在江苏罗思韦尔公司,清华大学缪蔚博士完成了“带卫星导航的汽车行驶记录仪”(俗称汽车“黑匣子”)核心模块的开发研制;“绿扬金凤计划”入选者丁海涛博士成功研制出主动防撞传感样机,并在北汽福田进行了整车测试;“绿扬金凤计划”入选者张建伟博士领衔研发“汽车轮胎压力监测系统”,并完成射频电路、螺旋天线、传感器电路等多项设计。 
  “能呼吸”:扬州杰信车用空调是香港杰信实业与世界500强日本电装株式会社联合成立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研制客车空调系统和冷冻冷藏设备,产品覆盖6—12米客车空调及3—40立方米车用冷冻冷藏设备,配套苏州金龙、江淮客车、扬州亚星、郑州宇通等国内知名客车。公司负责人透露:“杰信拥有国家一流空调实验室,通过模拟试验,现在正开发列车空调和轮船空调。” 
  “会唱歌”:“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徐永龙曾在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博世集团任职14年,2011年来扬创业后,启动大众AUX+UBS模块与桑拿房用大面板DVD播放系统(嵌入开门式DVD)等研发项目。他联合扬州大学、美国德州仪器三方共建“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开发汽车影音、导航,汽车控制模块(ABS、EPS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如今,该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7项,其中授权2项。 
  近几年来,扬州汽车工业加强了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截至2013年底,全市汽车企业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占全省车企技术中心总数的16%;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各1家,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31家。
  “过去,扬州汽车产业打的是整车牌。近几年,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的崛起,丰富壮大了扬州‘第一基本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尤在晶认为,扬州汽车产业正从客车、特种车向高档乘用整车研制转变,从一般配件向高效柴油发动机及其后处理系统、高效汽油发动机、汽车电子转变,从混合动力汽车向新能源汽车控制和纯电动力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领域转变。    
  今年“烟花三月”节期间,法拉利、玛莎拉蒂、雷克萨斯等国际高端、一线的汽车销售服务项目签约落户扬州国际汽车城,扬州汽车产业步入新阶段——“汽车后市场”时代。
  “‘汽车后市场’已经成为全新的黄金产业。”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副主任黄开胜说,前有制造业,后有服务业,对扬州推动汽车产业尽快成为种类齐全、产业链完整、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全市重点支柱产业,对扬州加快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汽车名城,无疑是如虎添翼。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