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陈集菜油:用优质原料守住最初的味道

薛基民与爱人谋划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薛基民在榨油车间巡查指导。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印记与味道。在仪征城的北部,坐落着素有“西山小扬州”之称的小镇——陈集。说起陈集的味道,莫过于那香气浓郁的菜籽油香。始建于1955年的陈集油米有限公司,至今仍在为这个味道坚守着,并想要将这座小镇孕育的味道向外分享。

  近日,记者来到陈集镇,实地探访了“陈集”牌菜油生产基地。陈集油米有限公司负责人薛基民热情接待。车间里,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扑面而来的菜油香萦绕在鼻尖。良好的口碑、精湛的工艺为“陈集”牌菜油拓宽了市场。这里生产的陈集菜油,除满足本地市场供应外,近销至苏州、无锡、常州,远销至广东、福建、厦门等地。

  这样一个已经走过六十几年风风雨雨的老字号品牌,发展的道路注定是艰辛崎岖的。陈集油米有限公司原名陈集油米厂,1999年在国家工商局注册“陈集”菜油,2002年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前隶属于仪征市粮食局,是国有企业。

  薛基民2002年入股进厂,负责外勤。回想起刚进厂的日子,薛基民仍旧记忆犹新:“那会儿我天天在外面收粮,开拖拉机运米,但米还是不够,所以经常四处跑,去调米,夏天最辛苦,太阳火辣辣的,我晒得黑黢黢的。”然而,辛勤的工作却并没有换来等值的回报,低廉的利润导致公司入不敷出,一直处在亏损状态。到2005年的时候,合伙人由5人变为3人,2002年到2011年的九年间,公司亏损了近172万元,但薛基民一直在坚持着,日复一日地收粮,跑外勤,希望通过努力扭亏为盈。

  2010年,薛基民迎来了人生的转折年。另外两名合伙人临时决定中途退伙,这对薛基民一家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劝他也放弃这个厂,但他却毅然决然选择一个人接手这个厂。薛基民告诉记者:“当时,我们的厂还是负资产状态,我很多朋友、同学都不赞成我接手,甚至我一些亲戚朋友都不敢借钱给我,觉得钱肯定是要打水漂的。”面对亲朋好友的质疑,薛基民说:“大家越是质疑我,我越是憋着一口气,我相信我能做好,还好我的妻子一直支持我。”选择背水一战的薛基民,通过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亲朋好友的东拼西凑筹到了一笔钱,并毅然决然卖掉自家的两套房,和妻子住进简易的棚屋里。刚刚接手工厂,厂里的工人不服薛基民,薛基民和妻子一起带着工人们锄草,脏活累活亲自上阵,终于渐渐赢得工人们的尊重。

  与此同时,薛基民还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不断对公司实行现代化改造,扩建仓储面积5000平方米,建立标准化仓储车间、灌装车间、检测检验室、成品油储备库等,由过去的手工木槌工艺逐步实现生产半自动化。如今,走进陈集油米有限公司,干净卫生、崭新明亮的厂容厂貌已是今非昔比。据薛基民介绍,今年5月,公司又投资建设了新的车间,预计明年8月就可以投入使用。

  良好的生产条件只是一个老字号品牌得以源远流长的基础,想要坚守住最初的味道,原料和工艺也很重要。在原料的选择上,薛基民说:“菜油品质的保证关键在于菜籽的源头要选得好。我们收菜籽都是以质量为优先,选用‘双低’(即低硫、低芥酸)菜籽为原料,哪怕价格高一些,我们都有自己稳定的货源供应。”据了解,陈集油米有限公司还和周边的农户本着“诚信为本,合作双赢”的原则建立了合作,既保证了优质的菜籽源头,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公司已带动农户8000户以上。

  在制作工艺上,陈集菜油采用“物理压榨法”的工艺技术。薛基民介绍:“物理压榨法是一种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结合的方法,重点在于水化和过滤。主要是靠物理压力将油脂从油料中分离出来的,不添加化学成分,绿色纯天然。”

  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努力,“陈集”牌菜油的销路渐渐拓宽,展销会场场火爆。2011年开始,公司营业额每年增幅近20%。 “我们在扬州举办的展销会,门还没开,市民就来排队了。” 谈到这里,薛基民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如今,“陈集”牌菜油的展销会从扬州开到了南京、镇江、无锡、上海等多地。谈到从逆境中走向成功,薛基民表示:“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心态要摆正,这样才能走得长远。”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为了走得更远,陈集油米有限公司也一直秉持这一原则。为了保证质量,公司实行精细化和流程化管理。据了解,“陈集”牌菜油的生产实行“每锅必检”的原则,质量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不入库。上乘的品质使得“陈集”牌菜油在周边地区以及邻省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公司先后获得 “诚信江苏、质量服务管理AAA单位”,扬州市和仪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陈集”牌商标、产品获扬州市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扬州市放心消费产品等荣誉。(凌文军 夏倩倩)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