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票
典当,初名质库,也称当店、当铺、押店,是以衣饰等实物作为抵押品,在物主赎回时收取高额利息的机构。从放款这一点上讲,其性质与银行类似;但不同的是,“存入”是被大大贬值的实物,而利息则又高得惊人。
业 主
江西、安徽人为主
典当业在我国古代是具金融性质的主要信用机构之一,唐代的“质肆”、宋代的“便民库”,就是传统典当业的前身。扬州金融志记载:“宋代扬州的便民库在开明桥、迎恩桥附近……”近代扬州典当业主以江西、安徽人为主,其中安徽人经营典当业生意红火,因此有“无徽不成典”之说。
这里,我们不得不特别介绍下徽州当帮。徽州当帮立足江南,向外延伸至长江以北,连《明实录》中都有“徽商开当,遍于江北”的记载。明万历时,河南巡抚沈季文上奏,在河南经营典当业的徽商有213家之多。集聚在嘉兴县的徽州当帮,以农田为拙业,专以质库居积而自润。在扬州开当铺的,无一是本土人,多是徽州新安的商人。山阴县尉也指出,在山阴开当铺的商贾,皆是新安人。到了清代,徽州当帮仍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把徽州典商与徽籍盐商的活动舞台相比较,徽籍当帮的足迹远远超过了盐商的范围。
资 金
靠客户、官家存款周转
扬州旧典当业常按经营规模、经济实力分为大中小三档。其中资本最大的是位于埂子街中段的朱长龄典当,其流动资金于民国元年登记为40万银元,这在当时同行业中资金实力最雄厚,扬州当典巷因朱长龄典当名气大而名。民国十九年(1930年)朱长龄典歇业,其股东将房产售给长生寺可端和尚做建愿生寺地基,愿生寺地面建筑资金有盐商萧怡丰遗孀萧太太捐助。朱长龄典歇业不同于其他典当行穷困潦倒歇业,卖房产回收了资金被人称为富关。
扬城旧典当业存世最长的是阜成典当,该典当位于老城区运司街,规模中等,营业期从道光初年至上世纪40年代,几经改组立足120年,堪称历史悠久。此外据资料记载,扬州城东南郊李典地名也来源于清康熙年典当行旧称。
典当业因其业务特点所需资金很大,除业主自有资金外,主要靠客户、官家存款实现资金周转。客户之所以愿将暂时不用的钱长期存典生息,是由于典当业有实物作保证而且信用好,投入资金相对安全可靠。扬州旧典当业还与银行资本互通有无,如清末大官僚、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通商银行”创办者盛宣怀就曾经在扬州所属仪征大码头开设肇大典当,资金充裕,生意兴隆,这也是典当业生存延续的原因之一。
实 物
当票见证扬州典当业史
能见证扬州典当业史的除今日城区屈指可数的典当外,当年原汁原味的旧物就只能是存世稀少的当票了。
我藏有一张扬州“源和典”当票(如图),该当票开出日期为甲子年肆月,序号为光字第七号,当票全文是“限同估值当给大龙洋(数字为毛笔草书不识),期以拾捌个月为赎,过期不取听凭变卖。倘若虫伤鼠咬霉变,请各安天命,以及来历不明与本典无涉,认票不认人,此照”。
据票面文字分析甲子年应定位1864年和1924年,分别对应清同治年间和民国十三年。因当票文字中有“大龙洋”之句,笔者以为准确年限应是民国十三年,因为同治年间我国通行银两,龙洋还未制造。当票票面还记载源和典驻大东门街,票面并有一大一小方章,大的文字漫灭难辨,小的有箱包等文字花押,还盖有正方形图文并茂骑缝章。
查询更早的地方资料,明代扬州城区大东门街典当行就很著名,此张当票也出自大东门街,票据纸质为清末特有,绝非赝造。这可能为扬州近代典当业史增添一实物,并弥补了金融资料记载的不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