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荡漾胥浦河

现在的仪征城区以前是两个独立的镇,东面是真州镇,西边是胥浦镇。胥浦河发源于仪征境内的后山区,一路蜿蜒南下,至胥浦入江,其长不足三十八公里。
  胥浦人对胥浦这两个字的来历十分自豪,坚持认为此二字应解为胥之浦,即当年伍子胥奔吴穷途末路幸遇渔丈人之浦也。这一说法颇多疑点,所以我曾经不自量力地试图探究胥浦这一称谓的来龙去脉。无奈学识有限、资料不丰,以至于越到后面越不敢贸然作出判断。意外的是,埋首于浩瀚的文献典籍之中,我惊讶地发现,历史上的胥浦和胥浦河,曾经上演过一出气壮山河的慷慨悲歌。
  这事发生在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34年)。这年秋天,“金兵大举南侵,庐州守军不战自溃,连夜弃城而逃。金主完颜亮遣统军萧琦取滁州路直赴扬州,兵锋突至胥浦河西。宋将邵宏渊率前将军梁渊、左将军元宗、右将军张昭于胥浦河边迎战。元宗突入敌营,独刃六、七人,力穷陷阵死;梁渊截胥浦桥拒敌,左臂断,梁以右臂挟敌同死河中;张昭战数胜,后中流矢而亡。三将军以区区数百人挡数万虎狼之师,真州(古仪征名)、扬州一带居民得以渡江避难。”史书称颂梁渊三人以一身之死,易万众之生;以胥浦跬步之地,为江淮数千里保障。后人于胥浦河边建三将军庙,塑像祭祀。
 
  我在胥浦河两岸几次搜寻,终究未能找到三将军庙。沧海桑田,八百年时空变换,现在的胥浦河边,连一点可资凭吊的遗迹都荡然无存了。求教于当地的耄耋老者,茫然不知所问。查方志,云三将军庙后迁城东焦家山。转赴城东,竟也遍寻无着。
  前几年,小镇的人们在政府大院里醒目地矗立起了一尊伍子胥雕像,新编地方志上要言不烦地记载了子胥与胥浦渔丈人的瓜葛。要是从楚平王七年那年算起,此事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时间跨度比三将军事迹老了足足三倍。而子胥的衣着依然鲜亮,七星佩剑依旧寒气逼人。长江中下游一带,新建的、重修的伍子胥祠比比皆是。冯梦龙更是言之凿凿:武昌东北通淮门外,有解剑亭,当年子胥解剑赠渔父处也。不知道许多年后,这会不会又是一桩说不清道不明的公案?那时的人还会不会象我今天这样为三将军长吁?
 
  清明就要到了。春日的艳阳朗照在胥浦河上。春风南来,河面上波光粼粼。波光!波光!你可是烈士的英灵在低吟慢唱?岸边的青柳拂过我的心头。地图上找不到胥浦河,就象找不到我家门口的那条小沟。
(仪征市作家协会授权发布 《图行仪征》美文大赛   优秀奖 江边老草)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