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酿造的红酒——读张力华的《感谢有你》

  对文字的真爱、假爱,会决定一个写作者能走多远。对于张力华来说,我以为她在报社解散后,转向了新的岗位,会自我放松,自我解脱一些,会离撩人、恼人、苦人甚至坑人的文字远一些,做清闲的阅读者,或是做冷静的旁观者也无妨。在报社做记者的时候,大家被原来写稿、编稿的大鞭抽得“死去活来”,她曾有过“岁月不饶人”的感慨。没想到事隔几年,一本25万字的散文、小说集《感谢有你》就城砖般压出我们的惊喜——工作之余,她不仅一直在广泛地读,读文、读史、读中、读外,而且一直在静静地写,写散文、写小说、写随笔,由此可以判定,她离文字一直很近,文字对她很亲。这些年来,良好的人生经验的发酵和情感的沉淀,更有助于她酿出上好的红酒。张力华说她对红酒情有独钟。她说她喜爱那种穿着紫红色外衣,闪烁琥珀光芒,外表不动声色,内心却热烈刚强的神秘液体。现在她开始打开珍藏已久的佳酿了,只要你愿意,慢慢品,细细尝。
  《感谢有你》的书名本身就取得机智,温馨,豁达。作者想感谢谁呢?“你”又是谁?作者选了一个很豁达、很亮堂的视角,谦卑的姿态显然比高昂的头颅更能表达出自然的亲和力。“你”其实是具体的,是亲朋是好友,是有血有肉的凡夫,是有棱有角的俗子,是值得她敬重,热爱,曾经给她关怀、帮助的人,诸如:率直多才的父亲,慈爱高雅的母亲,宽容而淡定的爱人,调皮而聪明的儿子,是她的“四姐妹”朋友,是被生活欺骗而从不气馁的王姐……“你”又是抽象的,是一群与她息息相关、充满人情、人性、人伦,给她以欢欣,以痛苦的普通群体,给她以沉思、以震撼、以敬重的采访对象。“你”又是仪征这座烟雨朦胧、枕江带淮、灵气充盈、值得留下,值得爱,值得写的城市。她甚至还感谢曾经伤害过她的人,感谢曾经受过的不公平的待遇……“你”相对于“我”,成为鉴照自己的一面镜子,“你”弥散于“我”四周,仿佛阳光,如同空气,左右影响着“我”的生命和思想,“我”因为“你”而照出自己的容貌与姿态,“我”因为“你”的参照才会活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对此书的写作,指向异常明晰,她的笔墨里就注满了亲情、友情、爱情、人情,随意由性的表达,让我甚至以为她不是用一个个方正的字来写作,而是用淡淡的抽象的墨来绘画。虽然不加修饰,但自然,清秀,隐藏着智慧。“因为这烟雨,真州就成了天地间一轴画,老是不干,无法装裱,于是引得众多人前来观赏,看着看着就不想走了,干脆把美妻娇儿一起接来吧,于是真州多了一些来投资兴业的有识之士。”(《烟雨深处是我家》。
  与上述率性而为有所不同的是,作者一些基于人生思考写出的文字,却彰显出其笔力的老道、成熟。可贵的是这样的哲思并不是借鉴重复前人的经验,而是个人独特的见解,深刻的参悟。“我相信你千百遍地念过这个字,但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发现,你在念它时,无形中叹了一口气,像是一声轻轻的叹息。现在您试试……(《爱是一声叹息》)”。一个女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如此犀利,这让人出乎意料,更让人大吃一惊。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字,能引发前人未曾有过的感受?当然,这与作者在从事记者生涯中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沉思有关,因此,她写出“身边有爱,痛不可怕;心中有希望,灾难不可怕(《爱与希望同在》)”;“笑,本来是好事,说明幸福在心里多得装不下了,就像稀饭开锅了,米汤顺着锅边溢出来了。溢一点出来不要紧,如果溢得多了就会耽误事情,就会有危险。(《三丫与小赵》)”等佳句,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感性也罢,理性也罢,作者的写作主线仍离不开一个“情”字。这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为社会的基本点,更是无数写作者不厌其烦表达的“母”题。正因为如此,要出奇,要出新,很不容易。从表面上讲,张力华的作品看不出新的技巧,没有奇特的结构,但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和时不时跳出的机智、诙谐、幽默的“张氏格言”,却弥补了这一缺憾,自然而不加雕琢,在当下包装过度、光怪陆离的时代,不失为一道纯朴的原生态的风景。像黑白照片,让人看了亲切,从而让阅读者产生情感上与思想上的共鸣。
  不得不说的是,《感谢有你》出版后,作者对它并未做过任何刻意的炒作,甚至连一些亲朋好友都不知道她又出了书。她认为,文字是个人心里的东西,没有必要拿到大街上去嚷嚷。这种低调的言行与她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这样一本厚厚的书是相辅相成的。在这样一个强调自我,彰显个性的年代,她的这种不事张扬很难得,更是一个写作者可贵的品质。她是用心对“你”说:人生路上,感谢有你;是用真情酿造着生活与文字这杯醇香的红酒……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