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与仪征

  “仪征是个小地方。”小时候,常听老人这么说。
  仪征的确不大,无论是它的面积还是人口。仪征的小朋友可能没有不知道中国的面积的,对,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但有几个人知道仪征的面积呢?
其实很简单:把那个万字去掉,就是你的家乡——仪征的面积。从面积上说,仪征是中国的万分之一。
  五代十国的时候,有一个皇帝叫柴荣,对仪征情有独钟。当时仪征还不叫仪征,叫迎銮镇。他三次亲率大军攻打南唐,将迎銮作为他的前敌指挥所。南唐后来吃不消了,派了国防部的一个副部长,叫陈觉,过江请降。陈觉以为后周的指挥部肯定是在一个大城市,结果后来把他带到迎銮。迎銮虽小,但陈觉还是知道的,因为他是搞军事的,知道这里是一个战略要地。他只是没想到后周的皇帝会把指挥部设在战斗第一线,直接靠前指挥。
  对柴荣来说,当时淮南只有四个州还没拿下,以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和战争的发展态势而言,这几个地方可以说是“传檄而定”。南唐愿意献上这四个州,和后周划江而治。柴荣通盘考虑后,接受了对方的提和。
  有意思的是,南唐在求和问题上,还玩了一点小聪明。我以为有两条是值得一提的。一是陈觉到仪征,并没有把投降书带来,只是带来了南唐皇帝愿意投降的口信,书面的东西要后周的皇帝(就是柴荣)派人和他一起过江去取,这是在形式上保留一点失败者的颜面。后周皇帝会不会因此不高兴呢?如果柴荣不高兴,拒绝请降,就是要赶尽杀绝,一定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南唐不是惨了吗?所以南唐皇帝又使了第二招,他亲笔给柴荣写了一封密信,信中说,我年纪大了,请求您允许我把皇位传给太子弘冀,以后他会听命于您的。
  一国之君把大位传给太子,按理说,是他自己的事。现在南唐皇帝用请求的口吻,实际上是以这样一个谦卑的姿态表明了他俯首称臣的意思,只不过稍微婉转一点罢了。
  柴荣也不是吃干饭的,军事上他有超人的智慧和才华,政治上耍手腕斗心眼他也不陌生。他也弄了两条出来。一条是:从此南唐的君主不能再叫皇帝了,普天之下,皇帝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我。你南唐只能叫“江南国主”。第二,陈觉带人过江去取投降书后,不是还要再回来复命侯旨吗,不要到仪征来了,因为本皇帝不给他这个荣幸了,叫他到南京去,我把旨意发给南京的大臣,叫他到南京的大臣那儿去领旨谢恩吧。
  其实南唐最终决定投降,是因为这样一件事,这件事体现了柴荣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在这一年的年初,柴荣决定要把大量的战船通过淮河引入长江,但是中途被堵住了,柴荣看了地图,决定在淮安一带凿浚河道,派了专使去实地察看。使者回来报告说,这事不好办,地形太不理想,工程巨大,真要干的话,还不知弄到猴年马月呢。柴荣不信邪,亲自跑到淮安,现场勘查,现场办公,把有关干部都叫上,说从哪里开挖,挖多宽,挖到哪里。民工的问题就在当地解决。因为规划得十分合理,结果十来天就完工了,后勤部门算了算账,开支也很有限。河道一通,第一批战船共有一百多条,全是大船,突然出现在长江上,江南人看了,心惊胆战,觉得不可思议,以为是天助后周,神兵到来。本来战局就很不利,加上这一出,精神上完全垮了。
  打发走陈觉后,柴荣又在仪征呆了几天,处理一下战争的扫尾工作。交代完毕后,从仪征去了扬州。
  柴荣在仪征结束了南征时,北汉又一次联合契丹进犯中原,柴荣御驾亲征,仅用四十天左右,就收复了三个州十七个县,可谓大获全胜。但就在这时,他却病了,不得不回到开封。时间不长,就去世了。享年仅三十九岁。
  有人说,在此之后的宋朝,具体地说,是宋朝的第一任皇帝赵匡胤,可谓“现成皇帝”。因为唐朝衰落后,中国出现了四分五裂、诸侯割据的局面。是后周的柴荣把这个烂摊子收拾得差不多了,把中国基本上统一了,这个乱七八糟的五十几年,历史上称为“五代十国”。柴荣是给五代十国划句号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文韬武略、智勇双全的明君,却没大寿,令人叹息。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