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环县官营村 皮影一唱年味浓

  天黑了,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木钵镇官营村显得颇为静谧,村里小戏台上,皮影戏演出开始啦:幕布上,两个小人舞刀弄棒,正舞得精彩;幕布后,几位艺人唱着道情。锣鼓敲打出欢快的节奏,好不热闹。

  据考证,道情起源于宋末元初,当时道教的武当派和佛教的少林派,为了反对蒙古族的统治和外族的入侵,往往三五人手拿渔鼓、简板、木鱼进入瓦肆游说,鼓动群众反抗外族侵略,这渔鼓、简板伴奏下的游说逐渐产生了早期的“道情”。

  环县道情皮影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历经千年沧桑,形成了环县独特的道情皮影戏。以灯光下的“纸亮”为舞台,四五人就可演出。戏剧中的人物布景、道具用优质牛皮精心刻制、着色而成,表面平滑,色彩鲜明。

  上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皮影三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誉;2006年,道情皮影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可羡你才学高,名登金榜;奉圣旨曹子建,七步成诗。”65岁的史呈林开唱了,浑厚、字正腔圆的唱腔充满了饱润感。小人儿摇了摇首,活灵活现。清脆的渔鼓,高亢的唢呐、二胡合奏,一曲带着浓郁的地方戏特色的《张彦观画》,风味十足。

  官营村本是环县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因为道情皮影戏以及史呈林而声名鹊起。

  1987年史呈林曾应邀出访意大利,历时50多天,先后在罗马、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等13个城市演出24场,被国外友人称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我7岁就跟着父亲学皮影戏,唱的、耍的都一样样、一句句学,17岁就开始独立演出,庄稼地旁边、冬天结冻的粪堆上、学校的操场都是我的‘舞台’。”史呈林老人说。

  在官营村,皮影戏还是村里人过年时的好消遣。环县宣传部副部长张永鑫说,过去环县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逢年过节或农闲看皮影戏,可以唱的道情皮影剧目有百余种,多为传统戏曲。

  一头驴、两口装道具的箱子、三四个人,白天赶路、晚上演出,这便是皮影艺人最原始的生活状态,被称为“一驴驮”。一个人要分饰好几个角色,而且要把每个人物的性情都表现出来。

  “家住在花果山敖来国界,我是个天生就石产灵胎。”《三打白骨精》一直是史呈林的保留曲目。“以前,每到过年,我们拉着行李,在不同的村庄演出。皮影戏一唱起来,年味就浓了。”

  “在环县人家里,多多少少会有几个皮影人。过年时,会做皮影人的还会拿出工具,一家人围在一起做几个,有时还会边做边唱上一段,这是属于我们特有的年事。”史呈林乐呵呵地说。

  作为道情皮影国家级的传承人和民间大师,64岁的史呈林最愁的是无徒。“儿子觉得唱皮影戏没前途,自己搞副业。我带过八九个徒弟,后来都改了行。学皮影戏不是一年半载就学得来的,除了费时间,还得花心思,得讲究一个‘悟’,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这个。”

  目前,各地传唱的道情皮影大多是“旧戏”。所谓“旧戏”,是指形成之初,由于当时文化教育水平很低,皮影戏的词曲大多为口口相传,并没有被文字、乐谱记载下来,导致学的人难学、教的人难教。

  当地政府也看到了道情皮影传承遇到的困难,2001年环县提出“开发小皮影、带动大产业”的思路,现在全县已有民间皮影戏班50家,皮影表演艺人280多名、皮影雕刻艺人200多名,刺绣艺人近万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皮影艺术,史呈林说:“现在国家和地方对皮影戏越来越重视,喜欢的人多了起来,我希望喜欢皮影戏的人来跟我学,我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信息服务台

  推荐景点:环县皮影产业城展馆,集中展示道情皮影的魅力。环县是红色革命发源地,境内有山城堡战役遗址、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东老爷山红军长征纪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可供参观。

  交通方式:可从甘肃兰州、宁夏银川、陕西西安三大城市到达环县,沿211国道南下10公里即达木钵镇官营村。

  从兰州前往,可乘车经京藏高速转211国道到达环县;或坐飞机至庆阳机场,乘车沿202省道至庆阳市庆城县,再沿211国道达环县;

  从银川前往,可乘车沿银西高速再转211国道达环县;

  从西安前往,可乘车沿福银高速转青兰高速至庆阳市,再经202省道转211国道达环县。

  当地美食:羊羔肉、荞剁面、燕麦柔柔等,都是极受欢迎的特色地方小吃。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