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册日记”能让“雷锋”回家?

  日前,北京市红十字会启动“人道感言博爱寄语”首都红十字青少年续写雷锋日记活动。3万册日记本发放到本市青少年手中,用于记录他们学雷锋的事迹和心得。7月1日前,将以学校为单位统一回收日记本,对优秀的学雷锋活动和优秀的日记进行表彰。(3月17日《北京日报》)

  新闻一出,即刻引来网民吐槽无数。人们质疑的,一在红会的资格。一个连自己是谁、形象如此糟糕者来但此角色,既没有自知之明,也有自我抬高之嫌,如何服众?二在评比的技术问题。真要评比,是比事迹,比多少,还是比文笔?标准如何,判官是谁?都是一笔糊涂账。

  而更大的担心则在于,让道德功利化的后果。一个人的道德,本就不为他知。让孩子们在道德之外做好记录,本就与雷锋日记“无心而为”抵牾,与行善不张扬、默默无声背离。将道德示众,随时准备接受检验评比,更像似要拉孩子随时上台秀一番。所谓“播种美好,收获友善;播种罪恶,则收获惩罚”。让行善与图报嫁接,对孩子而言,这是一粒怎样的种子?用外界奖励来刺激内心成长,宛如往鼻尖涂上甜蜜的引诱,将如何促进真正的道德发育,破土而出?

  我们可以承认,通过记日记,让孩子时刻提醒自己,形成“条件反射”行好事,这有利于道德萌芽,但道德总归是内心的获益,是一种精神体验,讲究心灵的满足、舒适和愉悦,“见眼生情”才是本质。而当纯粹精神的东西被打上功利烙印,对于处于道德劣势的孩子来说,谁能保证他们不为一己私利,往日记中的道德掺假?尤其当道德普遍“欠收”,恐怕通过作弊以弥补更会变得彼此心照不宣。这是多么可怕!诚信远比做好事重要。从这样角度说,即便不做好事,也比通过道德作弊做好事强。这是个大是大非问题。躲避之,只会让道德走向背面,滑向深渊。

  如今道德缺钙、人心不古是个不争事实。要改变如此不景气现象,可以有很多方法,但让学生通过记日记形式,无论是主动被动,其缺陷不言自明。神不备,形再似,都是伪雷锋。学得越像,就越是往雷锋的脸庞上抹黑。

  红会真要改变自身声名狼藉形象,必须从内部找原因,切莫再搞花拳绣腿。与之道理一样,要让走失的“雷锋”回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所置身的规则和环境,否则,别说“三万册日记”,一切努力,流于形式也罢,被异化也罢,必是它注定的命运。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