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篷来了!芦山县城安置6万人

 

    志愿者在搭建帐篷。孟俭 摄

 

    临时医院内,有了临时医疗,普通就诊有了保障。孟俭 摄


   4·20雅安芦山地震的第三天,“黄金72小时”进入最关键时刻,记者昨在灾区一线见证了震后救援安置工作科学有序展开。

    A  灾区伤病员大部分转出 大型机械车队有序进入震中

  21日,记者从雅安雨城区到芦山县城,沿途不时看到120救护车从身边呼啸而过。而昨天下午,记者从芦山返回雨城,发现救护车已明显减少。据120救护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芦山县多数乡镇受到重灾,县城也遭受重创,目前供电尚未恢复,治疗康复条件受到限制,救护车辆主要将灾区的伤员转到雅安、成都等附近的大医院救治。

  与此同时,各种大型救灾车辆开始有序驶向震中地带。正如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介绍,保障“生命通道”畅通,汶川地震给他们这次科学调度提供了经验,这从各种车队先后进入芦山的顺序就能看出来——

  21日下午,武警部队车队载着冲锋舟率先进入,那是为了开进尚未完全打通道路的震区,可以通过水路援救部分受灾群众;当晚,20多辆油罐车集中驶入芦山县城,为大型机械作业提供保障;昨天下午,又一批大型起吊机械向震中进发,用于清除大型路障和损毁建筑。据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大型车队分批次先后进入,有效缓解了灾区交通压力,从而保障救援“生命通道”的畅通。

  昨天,一批在外地打工的芦山乡亲回家,当地政府组织了10多辆面包车统一接送,提高了通行效率。记者发现,跟前天相比,震区社会车辆明显减少,道路更加通畅。记者从芦山乘摩托车来到雅安,时间缩短了10分钟。

    B 帐篷陆续运抵灾区 400多高三生转至成都复课

  芦山县政府门前是一条开阔的迎宾大道,北侧马路边一溜的帐篷,是各机关单位以及各类救援服务机构设立的抗震救灾服务点。
  而在马路对面,是一排居民临时安置点,搭建的都是临时帐篷,许多人家合在一起,生火做饭。大部分群众的饮食非常简单。
  帐篷内,74岁的袁芳秀大妈头缠纱布,臂吊绷带,脸上还残留淤血。“要不是武警战士来,我的老命早就没了!”她家住在老县城街道,地震时家里房屋倒塌,她被压在废墟中,一小时之后被武警战士刨出来。昨天,大卡车装来成堆的帐篷,在临时帐篷后面,大型挖土机已经将一块油菜地推平压实,这里将建成一个大型临时安置点,袁大妈特意让老伴扶她出来看看。
  芦山县县委书记范继跃介绍,芦山县城安置点有10个,集中安置6万人。
  震灾导致芦山中小学生全部停课,高考临近,家长和考生心急如焚。昨天,芦山400多高三学生接到通知,全部转至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复课。

    C 志愿者按需服务 灾民心理疏导有序展开

  在芦山初中安置点,许多志愿者正在帮助农夫山泉公司卸载捐赠的纯净水,卸载完毕,签收回单,交给当地民政部门设立的捐赠物资点备案。

  农夫山泉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累计捐赠500万现金和500万元纯净水,由于民政部门统一调配捐赠物资,纯净水卡车都分批次进入震区,然后被引导到相应安置点,按需定点卸载,既节约装运,又账目清楚,这是灾区有序调配救灾物资的一个缩影。

  昨天起,大批帐篷、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志愿者主动承担起卸运重任。在芦山县政府门前,有一批志愿者接待站,志愿者先登记,再根据各指挥点上报来的“缺口”,及时调配志愿者前往,减少了盲目性。

  灾区因震受伤的重伤员多已被转出,大多数轻伤人员正在康复治疗中。地震给当地群众不仅留下身体和财产创伤,也留下心理等创伤,许多群众出现失眠、多梦、地震幻觉等症状,大批心理医生和专业志愿者不仅在街头设立了咨询点,而且深入帐篷区开展心理疏导,为灾区人民抚平心灵创伤。特派记者 胡俭 孟俭 徐勇 发自四川雅安芦山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