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从月出

 

  兔从月出,即兔神从天上被请到人间,统治者特为玉兔建观改寺。传说山西浮山县在唐朝时称做神山县,是道教圣地,老子在此“五次显圣”,受到唐朝李氏各代皇帝的重视。从唐高祖李渊开始与“老子联宗”,当神山县西南隅9次出现洁白美丽的“玉兔”时,惊动了朝野上下,认为这是“吉兆”,高祖李渊下诏书,在“玉兔”入穴之地建“玉兔观”祭祀。至武则天时,玉兔观改称为玉兔寺。

  而在民间,玉兔则入乡随俗。拿一年时间来说,时空的变换便有这般情景:正月点起兔花灯,清明梁悬兔寒燕,端午绣制兔香包,中秋摆供兔儿爷,佳日面兔结良缘,要富除夕贴盘兔。

  正月点兔灯寓意来年生活红红火火;清明时用柳条串挂的面花称寒燕,象征春天的到来;端午系兔香包可祛毒保健康;中秋供奉兔儿爷祛病消灾;婚庆时新娘胸前用红绳系面兔进洞房,寓意圆圆满满;除夕窗前贴盘兔,可保家庭年年富。

  当崇月文化与民俗生活汇合之时,民间兔文化蕴意也呈现出不同层次。

  在山西古代的窗花剪纸中有“玉兔闹白菜”的纹样,当地有这种说法:玉兔喻子,白菜取“百”音,谐连成“百子”的隐喻。此纹样名称中以一个极平常的“闹”字,暗示着极其古老的崇月繁衍母题,月中的兔子来到凡间,比喻多子。在晋代《博物志》中这样说:“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晋代人认为兔子眼看月亮之后可孕,口便能“吐子”,其名兔子可谐连成“吐子”。这种魅力使山西民间古霍州有这样的做法:大年初一时,未育女子定要吃下用白面蒸的双吉兔,祈盼早日得子。食兔求子习俗在崇月文化、民俗生活中增添了些许巫术色彩。

  一年明月打头圆,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民间元宵灯节之时,居家挂兔灯、娃娃玩兔灯、厨房点面兔灯已成风俗。古代火种崇拜是与氏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并与祭太一天神风俗融合。汉武帝时,正月十五祭太一天神最为隆重,从黄昏到第二天天明一直要燃灯,从此逐渐形成灯节习俗。当传薪火不灭的道理与子孙不绝相联系时,民间又有传灯或送灯求子的风俗。兔灯是民间繁衍母题中崇月与崇火观念融合在节日文化中的现象,其结果又使民间兔文化增加了火的“光彩”。

  随着兔文化深入人心,喻阴多子的兔形同喻阳动物形象组合成男女婚合喜花、布置洞房的标志,如蛇盘兔、鹰抓兔等,其隐喻的效果深入人心。陕西洛川女子出嫁时,多绣制兔围裙带,穿在身上同喜花相映,祈盼早日得娃。

  “月兔捣不死之药”在民间是这样描述的:“天冥冥,云蒙蒙,玉兔捣药出月宫,瘟魔入户驱赶走,布医施药显神通。”月兔在河北、山东称兔儿爷、兔儿奶奶、长耳定光仙,其装扮在清代后则是这样:头戴金盔,身着红战袍,手拿臼和杵,骑着神兽(虎、白麟、鹿不一)。同月宫玉兔比,兔儿爷已是神兽之王,每到中秋之夜,民宅的中堂之上便会供奉兔儿爷的泥塑偶像,以保佑家人健康。民间泥艺摆供“骑虎兔儿爷”,人们认为卯兔驭寅虎,寓含卯吃寅粮、生活富足有余之意。兔神居家入俗神格提高、形象社会化,表明崇月文化中的生存母题在民间备受重视,山西代县清明时吃兔寒燕即是“不死之药”观念的泛化。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