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士与缙绅缔结友谊
杨凯、杨谦弟兄(生卒年不详),系清乾隆时仪征缙绅,各历官至湖广提督、天津镇总兵,俱以事免官。从有关清宫档案和志书、传记等可稽考其生平业绩,以及革职家居期间之二三事。其中尤令人瞩目的是,由于杨凯与杰出文学家吴敬梓多次交游,杨氏兄弟其人其事又成为长篇讽刺小说杰作《儒林外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型和珍贵素材。今天看来,仍不无一定观照、认识意义和有益的启示。
妄戴红顶花翎被革职
据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三十二《人物志·宦绩下·武功》载:杨谦,字先豫……谦入武庠,仪观甚伟。康熙壬午(1702)解元。(帝)南巡,迎銮奉旨带入都。越四年丙戌(1706)会试中式,廷试第一,授头等侍卫。历官天津(镇)总兵,勤训练,多仕绩;尤折节下士,与弟凯并称儒将。
杨凯,字赓起,号江亭。康熙己丑(1709)进士。宿卫乾清门,以应制诗称旨,命与汪灏等同入武英殿纂修。乾隆初,补授湖广提督,以事免官。辛未(1751)(帝)南巡接驾,上赐蟒缎鲜鱼,复补河南、河北镇总兵。甫任事,河内、武陟两邑河涨冲决堤岸,凯率官弁抢筑,一日合龙。因不合擅收灾黎,呈报罢职归。辛巳(1761)慈宁万寿推恩,着降二级给衔。凯虽从事行间有儒将风。许登瀛观察赠联句云:“天禄校书名进士,岳阳悬印大将军。”
《清宫扬州御档》有两件关于杨凯、杨谦因革职回籍妄戴帽顶花翎“违制”,致遭盐政参劾获罪的档案。
乾隆五年(1740)六月十九,两淮盐政武备院卿三保“为奏闻事”上折《奏为杨凯杨谦在籍任意妄戴帽顶花翎请降旨治罪事》。奏云:“窃照官员帽顶花翎,国家制度所关,岂容革职人员任意妄戴。奴才查有革职湖广提督杨凯、革职天津总兵杨谦,俱系扬州府仪征县人。伊等在家尚戴红顶花翎出入衙门,居然有职之人。似此违越制度不安本分,奴才目睹之下甚为骇异。可否仰恳皇上特降谕旨,作为访闻,将伊等二人治以违制之罪,庶伊等居家各知畏惧,不致复行生事矣。”
乾隆皇帝御批:“着将杨凯、杨谦交与该省督抚,照例拟罪奏闻请旨。并通行各省督抚,遇有革职人员违例,滥用章服及妄戴顶帽花翎、蓝翎者,即据实题参,毋得徇隐以滋僭越。”
从上述御档可见,在职官员赏戴顶帽花翎、蓝翎皆有定制,等级森严,不能“越次逾分”,“若以革职之人滥用命官之顶带,其肆妄之咎更不可宽”,故杨凯、杨谦在最高统治者乾隆帝直接过问下特降谕旨遭严厉斥责。至于杨氏二人被“照例拟罪”和处理详情,则不得而知。
儒将杨凯三次被罢官
据汪中《提督杨凯传》和陈美林先生《吴敬梓评传》、道光《凤凰厅志》、《永顺府志》等,可以获知杨凯宦绩三次被罢官的经过。
杨凯虽由武进士入仕途,然幼时颇能作文,受到塾师的称赞。他侍卫乾清门时,曾随康熙帝从幸汤山,赋诗颇得康熙好评,因命他与汪灏、陈彭年等人在武英殿编纂《物类辑古略》。杨凯还曾被康熙召入南书房,与何义门、蒋南沙等人同校书史。
道光《凤凰厅志》卷十四载:“杨凯,雍正初,统镇筸前营游击。野牛、勾补各寨苗时出劫掠,凯悉捕得置之法,擢辰州副将。”就在这一期间内,杨凯以辰州副将资格,在湖南永顺府一带,也参加了弹压苗民之事。然杨凯于雍正六年(1728)被大臣迈柱弹劾其在桑植副将任上与同知铁显祖矛盾而致文武不和,被雍正帝斥责并去职。但不久杨凯又被起用。雍正七年,调永顺副将。九年,升镇筸总兵。复于乾隆初(1736),迁任湖广提督。寻杨凯遭湖广总督史贻直弹劾第二次被革职,时在乾隆二年。之后,他过了很久的居家闲散生活,其中于乾隆五年曾因与兄谦妄戴红顶花翎同被参奏处理。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第一次南巡至高邮时召见,杨凯才第三次上台,出任河南、河北镇总兵。然短时间内杨凯复被巡抚鄂容安参奏,致第三次遭革职。
汪中《提督杨凯传》综述其主要仕绩和披露了后两次被革职的相关情况:“今上(指乾隆)即位,迁湖广提督。凯由守备两任游击,三任副将,一任总兵,至提督,历二十年,始终不出湖广。凡破寨三,改土司二十有三,辟府二,州一,县十有一,夷夏詟服,威信大著,苗民终其身不复乱。总督史贻直以事劾其失职;凯上书自辨,且不即受代,由是革职。乾隆十六年,天子南巡至高邮,召见凯,命仍以总兵用,从幸杭州,授河南、河北镇总兵。会泽州水涨,注丹沁河,决河内、武陟二县,凯督兵塞之,具以事闻。其后归仁、利济二渠又决,坏怀庆护城堤十余丈,而薪尽不属。凯出布帛数万,裹土下,卒塞之。后数日,巡抚鄂容安至,劾其干预民事,且以密旨示人,遂再革职。”
从此,杨凯重图仕进创建勋业的理想抱负终未能实现。
杨凯与吴敬梓的交游
乾隆二年(1737),杨凯从湖广提督任上被革职后,回到故乡仪征(真州)家居。时隔不久,这位失意的真州官僚名流,便与登门来访的著名文学家吴敬梓相识交善,从而成就了一段文士与缙绅缔结交谊的佳话。
乾隆四年秋,寄寓金陵(南京)的吴敬梓再次过江而北,寄寓在真州僧舍中。此次来游仪征,其主要目的就是为自己的诗文集能付诸刊刻问世而筹划一切。吴敬梓专门拜访了杨凯,并写了一首五古《赠杨督府江亭》馈之。诗云:“狻猊产西域,本非百兽伦。一朝同率舞,图画高麒麟。三苗昔梗化,戈扰边垠。桓桓杨督府,钲鼓靖烟尘。功成身既退,投老归江滨。廉颇犹健饭,羊祜常角巾。明月张乐席,晴日坐花茵。丹心依天桴,白发感萧晨。方今履泰交,礼乐重敷陈。天子闻鼓鼙,应思将帅臣。”
此诗先称颂杨凯为杰出的才俊之士,且概述杨凯靖边平乱等前半生的事功;继而用数典描述了杨凯被革职回乡后虽失意尚思报国,“犹健饭”,“常角巾”,“张乐席”,交接文士,诗酒流连等的家居生活和思想情绪;诗的末联化引《礼记·乐记》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期望当朝圣上重新起用杨凯。其诗首部分和最后一联虽不免有些恭维,但也为诗人所言中。如上述记载,杨凯确在十多年后被乾隆在第一次南巡时召见,遂被起用,虽然不久复遭弹劾而被革职。
时已革职赋闲居乡却十分富有的官绅杨凯,只是将吴敬梓视为清客对待,偶或“呼”他前来清赏闲谈并未有实质性的接待,更缺乏主动关心落魄文士吴敬梓的疾苦。吴敬梓原对他有所希求,一直忍耐性子与之周旋。吴敬梓不断应酬,曾希冀曾为朝廷大员的富绅杨凯自愿捐助一些生活盘缠与刊刻其诗文集的资金。但杨凯始终对此未予提及。在不得已羁留于真州僧舍中的一段日子里,吴敬梓不料遇上罕见的连续暴雨扰心,使他本来郁闷的心情更加恶劣。正是遭遇这“翻盆三日不复止”、“寒花幽草俱漂没”的雷暴雨之后,心烦意乱的诗人十分挂念尚在秦淮水亭中嗷嗷待哺的妻子儿女,他才不得不老着脸,下定决心明晨冲泥问杨子,妻儿待米何时还,开口向杨凯这位官绅求取生活资助。至于刻印吴敬梓四十岁以前的“有韵之文”,实有赖于真州至友方嶟“遽捐囊中金”而付梓成四卷本的《文本山房集》得以传世。
诚然,也要看到,对于友人杨凯毕竟提供粮赀以解其“妻儿待米”燃眉之急,吴敬梓还是心存感激的。何况,他与缙绅杨凯缔有交谊,其交往的重要基础就缘在杨凯虽是武职出身,却也颇会弄弄笔墨,敬重文人,两人自有不少品诗道文的谈论话题和共同的志趣。如著名诗人才子袁枚在杨凯的真州府第中就见大厅上悬有一联:“天禄校书名进士,岳阳持节老将军。”此副楹联对能文善武的杨凯平生的评价洵为确切。吴敬梓正是在杨凯从湖广提督任上被革职后失意家居这段时间,经常出游仪征时成为杨凯座上宾的,并曾有求于他。
《儒林外史》重要原型
值得注意是,杨氏弟兄其人其事,后成为吴敬梓精心创作的长篇讽刺杰作《儒林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型和珍贵素材。
吴敬梓以杨凯为原型,精心塑造了《儒林外史》中汤镇台这一典型形象。《儒林外史》中汤镇台大战野羊塘及其与镇远府雷太守不和等艺术情节,正是吴敬梓据杨凯这段历史改造加工而成。而本次杨凯因被大臣迈柱弹劾而被胤禛斥责并去职,显见雍正帝这道上谕即《儒林外史》所写的上谕的张本。杨凯如此经历和人生命运,必是他亲自向吴敬梓讲述而使后者得其详情,并成为巨著《儒林外史》的宝贵素材。吴敬梓利用此素材,将斥责杨凯“不能严束兵丁”、“纵兵扰民”修改为“率意轻进”、“以为好事贪功者戒”,明示对当时赏罚不公的黑暗政治进行讥弹,且在《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中以雷太守与汤镇台“文武不睦”的艺术情节为之铺垫。再者,作品写汤镇台在这次返回家乡后就没有再出山,而将杨凯的整个人生历史加以高度概括,此不仅说明小说与历史不同的特点,也清晰可见作者在制作过程中精于剪裁。事实上后来杨凯又两次被起用,两次遭革职。天目山樵(张文虎)其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识语:“汪容甫《述学》有《提督杨凯传》,叙野牛塘之战甚奇,与《外史》中汤奏事相仿佛,其姓名亦隐约相合,盖其人矣。”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谓“‘汤与‘杨象形,‘奏’与‘凯’成语联属”,其籍贯皆用仪征真实地名。
《儒林外史》并对汤镇台擅长文墨、交结才士的爱好和特点有所刻画。如第四十四回:“汤镇台也不到城里去,也不会官府,只在临河上构几间别墅,左琴右书,在里面读书教子。过了三四个月,看见公子们做的会文,心里不大喜欢,说道:‘这个文章如何得中!如今趁我来家,须要请个先生来教训他们才好。’每日踌躇这一件事。”而从《文木山房集》卷三《赠杨督府江亭》一诗中“羊祜常角中”一句,可令人联想到小说第四十六回内一段:“余大先生道:‘老先生功在社稷,今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功,真古名将风度!’汤镇台道:‘这是时势相逼,不得不尔。至今想来究竟还是意气用事,并不曾报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却也悔之无及。’”这段文字可见吴敬梓善于采撷和精选交游中获得的素材,而随手将饱含诗意的笔调生动运用到小说中。至于《赠杨督府江亭》全诗立意赞扬杨凯镇压、平定苗民乱事之功和革职家居尚存被起用以报国之心,诚由于所受时代和思想局限,论点并不很高明,又难免对杨凯的恭维和溢美之词。
吴敬梓既同杨凯交情不浅,对他家里的两个花花公子大爷、二爷的浪漫史也很熟悉,故写出作品第四十二回“公子妓院说科场”的一幕。其云:“领出落卷来,汤由三本,汤实三本,都三篇不曾看完。两个人伙着大骂帘官、主考不通。”而汪中《提督杨凯传》指出:“子二:甲、宽。甲更名文渊,成进士。”这两人显然就是汤由、汤实的原型。何泽翰《考略》:“‘由’采用‘甲’字倒文,亦象形”,“‘实’与‘宽’(按指大写)象形”。据《进士题名碑录》载,杨文渊中进士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名列三甲;授“延平知县”。时已在吴敬梓死后第六年,他生前未曾想到、看到笔下所讽刺的纨绔子,也居然取得了进士的头衔。
杨凯兄谦亦是有名的武官并懂得一些文墨的人。《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附带写道:“一路到了家里。汤镇台拜过了祖宗,安顿了行李。他那做高要县知县的老兄已是告老在家里,老弟兄相见,彼此欢喜,一连吃了几天的酒。”此处所言的乃兄,据小说第三、四、五回,知其曾为广东高要县知县的汤奉。如第三回中交代,高要县汤公是范进乡试阅卷的房师。第四、五回中,则先以严贡生之口揭露贪官汤知县凭借“钱粮耗羡”等名目,一年就鲸吞八千两银子,后文又间述汤办案草菅人命事。时皇帝下旨禁宰耕牛,回民老师夫受众回民之托为其生计求汤放宽限制,便送他五十斤牛肉。但汤奉听信偕范进来打秋风的乡绅恶棍张静斋一番话,为捞取为官“一丝不苟”之美名,达到指日升迁的目的,竟用极为残酷的办法,将敬献牛肉的回民老师夫悉数堆上所送牛肉活活枷死。众回民心里不服,一时聚集数百人闹事造反,要揪出幕后出主意的张静斋一顿打死。然上级按察司(省监察机关)不但予以包庇,使汤知县等人化险为夷,且还对回民群众进行残酷镇压,以“此刁风也不可长”为由,将造反闹事的“拿几个为头的来尽法处置”。而根据小说第四十四回内容和有关素材证知,汤奏“乃兄”汤奉是隐喻杨谦。“高要县知县”,实际是影射其任天津镇总兵。何泽翰《考略》指出,此系用“高天厚地”和“要津”这两句成语的下一字作歇后法去关合的。
因吴敬梓一度时期与杨凯交往甚笃,故他当熟知凯兄其人其事。有趣且令人深思的是,小说创作既浓笔重彩塑造了汤镇台这一正面典型人物,也附带摄入杨谦有关素材,融合其兄弟齐名、贯通文墨、亲情诚厚等部分性格特征,并加以改造、加工和提炼,从而又潜心刻画了知县汤奉这一狡诈、伪善、凶恶残忍独具个性特点的酷吏贪官反面形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