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官员财产抽查能成常态

  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研究部署了201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要求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并开展抽查核实工作。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称,官员财产过去也有申报的环节,但规定出来后没下文,并没有要求抽查。(来源 1月24日《京华时报》)

  抽查核实领导干部财产,一改过去被动等待网民揭露为主动出击,对于防腐反腐,无疑是一计重拳,不仅给人们注入了反腐信心,也传达出中央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令人期待。不过,以经验看,一项制度好不好,关键要看其“疗效”。因此对于这一新措,笔者以为,还须做好几方面工作。

  其一,要突出重点。反贪既打苍蝇,更要打老虎。而老虎多集中于诸如金融、电信、房地产等重点行业。只有有所侧重,抓大不放小,震慑力才更大更有效果,有利于缩小贪腐空间。

  其二,要着重实效。对于落网者,必须一查到底,无所顾忌,并能严厉问责。如果处分不痛不痒,就打不到贪官的痛处,就会失去意义。

  其三,要提高频次密度。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反贪是隔墙扔石头,砸着谁谁倒霉。话虽偏激,但事实上买官者送钱得乌纱,经商者送钱获利益,求情者送钱消了灾等现象并不少见。行贿受贿本是孪生弟兄,一旦彼此结盟,贪官漏网几率无疑加大。而抽查密度越高,次数越多,揪出贪官的概率就越大。对潜在贪官的震慑越大,越容易使狐狸现形,主动投案都有可能。

  其四,要发挥社会监督力量。最近一系列贪腐官员纷纷落马,网民功不可没。因此,在抽查时,不仅要有公众介入,还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等的监督作用。同时,将抽查和网民的举报结合。只有过程公开透明,结果才可能真实可信,才能经得起社会考验,历史检验。

  其五,要重视“衙内”现象。贪官大凡善伪装,轰轰烈烈的抽查,老虎式的横冲直撞必然收敛,但狐狸般的狡猾更加阴险,譬如最近出现的紧急抛售房产,以及多户口、多身份证者,尤其值得警惕。为防止转移资产,对其配偶、子女也应该列入抽查范围,避免真相被“衙内腐败”掩盖。另外,既是抽查,必须坚持突击随机,避免弄成预先通知,给贪官留出藏匿空间。

  严惩腐败,不仅是政府对人民的承诺,更是人民对政府的要求。但必须看到,反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抽查只是第一步,要根本遏制腐败,最终还需要各种制度保障。寻求遏制腐败最佳路径的过程是一个摸石头过河的过程。官员财产抽查就是一种理性尝试,不能一阵风,运动化。笔者以为,不妨将之常态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度化设计和安排。毕竟,行动永远胜过文件,落实远比出台制度可贵。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