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一海轮途经南京长江大桥时意外撞桥沉没。网传仪征“自来水厂取水口附近一艘装满原油的船翻掉了,导致水源污染。”结果引发仪征市以及一些下属乡镇市民的抢水风波,当地很多超市的矿泉水都被抢购一空。当日,仪征政府回应,仪征市自来水取水口目前未发现异常,请广大市民放心。(5月13日《现代快报》)
“仪征自来水不能喝”的传言出现并不难理解。首先,当天江苏境内的长江上确实有一起翻船事件;其次,沉船地恰好就在仪征自来水水厂取水口的上游二十公里左右,如果大面积污染,自来水不能喝并不奇怪;当然,关键还在于沉船事件发生后,官方当时并未通报任何有关水质方面的消息,而对很多百姓而言,相比沉船,关乎基本生活的用水问题显然更受关注。此时谣言趁虚而入,可谓情理之中。
尽管眼下,官方已辟谣,称“水质未发现异常”,但抢水事件也证明,信息公开的速度再一次慢于了谣言传播的速度。谣言面前,地方反应迟钝,引人深思。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为什么谣言能广泛传播”做调查,受访者给出的首要原因是“权威部门不能及时发布准确信息,致使信息不透明”(73.1%)。具体到海轮沉没事件中,官方不仅要关注沉船事件本身,更应及时对这一事件可能对公众生活造成的影响有一个充分评估,并将相关信息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地公布;相反,如果官方刻意捂盖子,或是压根没想到沉船事件可能会对用水造成影响,自然只能让谣言先入为主了。
谣言止于信息公开,透明增加互信。正如一学者所言,在我国,近90%的公共信息掌握在各级政府手中,消解各种公共事务领域谣言的关键在于政府信息公开。事实上,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和范围,也是在保护政府免受各种流言侵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