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扬州著名地端午

  端午时节话端午,扬州人的端午节日丰富而鲜活。端午曾给扬州人留下哪些深刻的记忆,扬州有哪些地方曾留下过端午的痕迹。端午时节下扬州,不妨带上亲朋好友,跟随记者一起寻访扬州的端午地,重温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端午故事。

  胥浦农歌美,而胥浦与端午有何关系呢?这就不得不提春秋时期的吴国重臣伍子胥,胥浦的名字因他而来。扬州人过端午,纪念伍子胥也从胥浦而来。

  话说春秋时期,扬州地处吴楚交界,楚王杀了太傅伍奢和他的大儿子伍尚。伍奢小儿子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逃往吴国。楚王派兵追赶,一直追到如今仪征胥浦的长江边。当时正是五月,江水滔滔,伍子胥走投无路,遇老渔翁相救过江,伍子胥解下佩带的七星宝剑相赠,老渔翁笑了笑说,楚王悬赏万担米谷,捕捉伍子胥,岂止这一把七星剑呢!伍子胥上岸后,老渔翁竟投水自溺而亡,以示自己绝不告密。后人为纪念此事,就在江边建祠立祀。祠堂里,伍子胥居中,老渔翁立于上侧。“胥浦”这个地名也因此而来。

  而在胥浦当地,这个传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伍子胥逃到河边,一位年轻的浣纱女救了他,后来这位女子也跳入河中,表示自己绝不会走漏口风。

  伍子胥敬佩浣纱女大义的行为,发誓申冤报仇后,定为浣纱女立忠义祠堂,一年四季祭奠供奉。后来,伍子胥报仇雪恨之后,班师回朝,专门赶到浣纱女投河的地方祭奠,建造了浣纱女的祠。听人说浣纱女投河的两岸蜈蚣很多,他怕浣纱女的清白之体受蜈蚣毒害,在河边的一座小山上放了五百多只大公鸡吃蜈蚣,人们把这座山叫做“鸡留山”,当年伍子胥过河的渡口,人们就叫做“胥浦”,一直叫到今天。

  扬州学者黄继林说,胥浦人为纪念伍子胥,每年端午,便举行龙舟竞渡,明代蒋方有一首《子胥祠》诗:“昔怜棠邑地,俎荐托城荫。霸气吴同尽,悲风楚自深。渡江飞遁日,解剑急酬心。渺渺芦中影,含凄并到今。”

  唐代龙舟竞渡盛行

  端午龙舟赛,离不开造船。扬州最早的龙舟是何时开始的呢?现藏于双博馆的唐代竞渡舟,不仅是唐代扬州造船业的见证,也说明了龙舟活动在唐代就已经盛行。

  扬州学者韦明铧说,扬州造船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扬州就设立了官办造船工场,而唐代扬州更是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除制造适合江河中行驶的船只外,扬州还能制造大型的海船和端午节各地举办龙舟竞渡用的比赛船只。扬州风俗中,每年端午节要在江边支流上举行“竞渡采莲龙舟之戏 ”,观众数万,热闹非凡,而扬州制作的龙舟不仅远销各地,还进贡京师。

  双博馆讲解员介绍说,这只唐代独木舟是以一棵大楠树干当中刳空而成,船两头微翘,以檀香胶合并钉补木板,树根为船尾,树梢为船头。整个船体呈长条形,全长13.65米、宽0.75米、内深0.56米,该舟是1960年出土于邗江施桥乡夹江内。

  唐代扬州龙舟赛的盛况是怎样的呢?初唐四杰骆宾王曾有幸目睹了扬州龙舟赛的盛况,在他的《扬州看竞渡并序》中说:“夏日江干,驾言临眺。于时桂舟始泛,兰棹初游。鼓吹沸于江山,绮罗蔽于云日。婵娟舞袖,向渌水以频低;飘扬歌声,得清风而更远。是以临波笑脸,艳出浦之轻莲;映渚蛾眉,丽穿波之半月。靓妆旧饰,此日增奇;弦管相催,兹辰特妙。

  短短百余字,却道出了唐代扬州龙舟活动的盛大,今人能够从诗中去领略唐代扬州龙舟活动的魅力。

  金瓜龙舟各领风骚

  扬州的龙舟赛,明末清初最著名的,就是瓜洲的龙舟赛,瓜洲与金山之间的龙舟比拼,堪称扬州龙舟史上的佳话。

  瓜洲与金山的龙舟赛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著的《陶庵梦忆》是一部晚明社会的生活画卷,他把自己的耳闻目睹,以回忆的方式写成此书,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他在书中说看过西湖、无锡、秦淮、瓜洲和镇江金山寺等五处地方的多次竞渡,与其他地方比较:“西湖竞渡,以看竞渡之人胜,无锡亦如之。秦淮有灯船无龙船,龙船无瓜洲比,而看龙船亦无金山寺比。”

  “自五月初一至十五,(龙舟)日日画地而出。五日(自瓜洲)出金山,镇江亦出。”张岱在《陶庵梦忆》记载了瓜洲与镇江金山间江面横渡可谓

  扬州龙舟赛的伤心地

  龙舟赛是庆祝端午最隆重的节目,南门钞关运河上曾给人们留下了一幕幕精彩的端午龙舟大戏,但也是扬州端午龙舟赛事的伤心地。

  “清代末年,扬州城里以南门钞关运河上的龙舟竞渡最为盛大,选手们在河面上争抢的场面不亚于今日竞争激烈的体育比赛,每年都引得运河两岸挤满了观众。”韦明铧说,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扬州龙舟不仅仅是一种速度的比拼,而且加入了很多的游艺活动,表演味道更浓一些。如抢标,当时的富商大户把“赏钱××两”的赏票放在掏空的鸭蛋里,将鸭蛋壳扔到运河中,让划龙舟的水手下河“抢标”。鸭蛋壳在水面上随波逐流,沉浮不定。“抢标”的水手不准用手争抢,一定要用嘴将鸭蛋壳咬住,才算“得标”。

  就在1906年,当远远近近的龙舟聚拢到城南钞关河边准备“抢标”时,众多的观众挤上了停泊在河边的“锞船”。“锞船”是官府运送纳税“锞银”的专用船,这种官船常有扬州府和扬州盐运使衙门的官员搭乘,船体较大,有上下两层楼舱。但众多的观众拥到船上后,全都挤到了临近河心的一侧观看“抢标”,忽然间,船体失衡,顿时倾覆,200余人落水伤亡。

  因为这一年刚好是丙午年,扬州人又把这次事件称作“丙午龙舟案”。此案发生后,官府明令禁止端午时节举办龙舟赛事。遗憾的是,此令竟成定则,规模盛大的龙舟赛从此淡出了扬州的端午庆祝活动。

  除此之外,瘦西湖内的龙舟竞渡,苏东坡端午节曾在石塔宴请好友,并写了《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戏作一诗为谢》。

  盛况空前:竞赛时,先从瓜洲开出龙船一二十只,那龙舟绮丽异常:船身刻画龙头龙尾,取其怒奋的形象;船两侧坐二十条壮汉,手持大木桨,个个勇悍了得;舟中搭彩棚,前后罗列旌旗、绣伞,装饰十分绚丽;船上敲锣击鼓,节奏分明;后舱陈列军器,锋利远处可见;龙头上一人双足倒竖,随船颠动,造成一种惊危架势;龙尾挂一小儿于特制竹篮内,以险状引人。可以想见,万人争睹这种龙舟,岂不热闹非常?

  龙舟竞赛高潮时,张岱说:“惊湍跳沫,群龙格斗。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两岸沓沓然而沸。”由此可见,当年的龙舟竞赛好不热闹!

  如今的瓜洲与金山依旧隔江相望,而端午的龙舟赛却早已匿迹。

  龙舟赛事祈求神佑

  仪征十二圩曾是两淮盐运总栈的所在,也是扬州举行龙舟竞渡的地方之一。从同治十二年到民国十六年的54年间,这座小镇上曾聚了以湘、鄂、赣、徽等地十八帮盐工船工为主体的二十万人,每年端午都要举办龙舟竞赛。端午赛龙舟不仅是纪念伍子胥,更重要的是各盐帮实力的比拼。清人厉惕斋《真州竹枝词》中的《龙船》说:“旌旗五色耀中流,引得豪家泛棹游。住此江呈人最乐,看龙灯后看龙舟。”

  “仪征十二圩的龙舟竞渡,竞渡时间之长、方式之奇也为他处所罕见,盐工船工们对龙的崇拜超过一般。”黄继林说,《真州竹枝词引》对此有详细的描写,如写船只:“龙船下水,虽三两只,而其船荷花瓣底,比扬州平底快捷,且龙身长大倍之。”如写比赛规则:“游客掼鸭,人立龙首,争下捉之,曰‘抢鸭’。或猪脬掷水中,曰‘抢标’。意即古水嬉也。有彩绳系短木于龙尾,七八岁小童,双丫髻,红衫绿裤,立短木上演其技,如童子拜观音、金鸡独立、倒挂鸟、鹞子翻身等名目,曰‘吊梢’。”

  黄继林说,每年参加竞赛的龙船一般都有二三十艘,每帮至少是一艘,有的大帮有两艘,船上有个帮的标志旗。“端午节后,龙船、龙灯上的龙头,都以很隆重的仪式请下来,供在各帮的会馆中,十二圩的赛龙船还寓有祈祀的意味在内。”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