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决定组建苏皖大队,渡江到仪征、六合、天长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中旬苏皖支队自潥水渡江北上,经江都吴家桥,过邵泊湖,经吉家酒店、古井、铁牌,抵达陈集,随后又到谢集、月塘、移居、铜山等地以及天长、六合、高邮县的边缘地区活动。1940年初,挺进纵队三团在仪征、天长交界处与苏皖支队会合,中共苏北特委派组织部长周爱民和王杠(林孔帆)、卢明、许思潮等随同部队到仪征从事党的工作。之前(1939年夏),新四军第五支队第八团就进入六合、天长一带活动,1940年1月中旬苏皖支队与五支队八团在六合竹镇会师。打这后,八团即在仪六、仪天边境地区展开,与苏皖支队协同作战。
苏皖支队到达陈集后,即建立中共仪征县委员会。1940年4月,仪征县参议会在月塘曹家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100多人,其中有各界人士,以及苏皖支队和仪征县委的代表,这次会议决定成立仪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设在月塘海会寺及山郑一带。在中共仪征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仪征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斗争,仪征抗日根据地有了很大的发展。
仪征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引起了日伪军的惊恐。他们加紧对根据地的进攻。
1940年下半年,日伪军修筑公路、碉堡,除天扬、仪扬公路外,先后修筑了刘集到扬州、刘集到大仪、高集到仪征、大河口到青山安墩桥、金集到仁和等公路,交通干线的重要地段还增设了碉堡。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日伪军相互勾结,加紧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企图消灭抗日根据地。
1941年春,在仪征地区的日伪军不断增兵,除扬州外,仪征增加日伪军两千多人,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蚕食、分割、伪化。4月6日和8日,分别占领根据地中心地区的谢集和十二里岔以及天长的金集,在那里建立了据点,把天仪公路连成一线,分割仪征为东西两半。东面的湖西办事处,仪征的二区、五区陷于敌后。这一时期,日军对仪征点线占领,每隔十里、八里的集镇都修了据点,以县城为中心,以东则有十二圩、新城、朴树湾、龙河、徐集,以西有胥浦桥、侯家营、东沟与六合。北边除了十二里岔、谢集外,还有蚂蚁山、甘泉山、大仪等据点,点面占领。而四周的天长县、六合县、扬州城均住 有大批日军,其中仪征县城及沿江一带有日军250多人,和平救国军(汪系伪军)200多人,伪自卫团千余人,分别驻扎在十二圩、龙河集、朴树湾、徐家集、新城及城郊一带;谢集有日军230多人,伪自卫团200多人;十二里岔日军60多人,绥靖军(日军直接训练掌握的伪军)50多人;刘集日军70多人;马鞍山绥靖队40多人,伪自卫团100多人;大仪日军40多人,绥靖队30多人。在仪征周围的天长、仁和、金集等地均驻有大批日伪军。各据点的日伪军频繁出动,袭击抗日武装,骚扰抗日根据地,追捕抗日人员,抢掠物资。
在这段时间里,根据地被分割、蚕食,抗日民主政府的一区、二区、五区的党政机构均被迫停止了活动,湖西办事处和湖西工委撤销,所属乡、村被伪化。日伪军经常出没于曹集、樊集、移居、月塘等地。抗日民主政权的活动范围只剩下四区的种家集、长山、六区的光华等少数几个乡,县委、县政府撤退到钟家集、长兴集、大营李一带,有时还被迫离开本县,到峨眉山以北属于直属二区的地方暂时落脚。
面对穷凶极恶敌人的进攻,仪征抗日军民没有被吓倒,他们破坏敌人的交通线,端敌人的据点,打响“反点线”战斗。日伪军占领谢集、十二里岔后不久,新四军二师组织的部队赶到天、六、仪、扬地区连续组织战斗。展开军事攻势,集中打击敌人在这一地区建立的点、线。反点线战斗从4月10日开始,到17日结束,参战的部队有:新四军二师四旅十二团、五旅十五团、师部特务营一连,旅部侦察连,路东独立四团,仪征县模范营也配合作战。
日伪谢集据点是1941年敌人在仪征谢集建立的。它地处仪征县中部,象一颗“钉子”插在根据地的中心地带,给仪征的抗日斗争造成极大的危害。
擒贼先擒王。反点线战斗首先从攻打谢集据点开始。
新四军2师12团的作战室里,正召开连以上干部作战会议。作战参谋正在分析敌人据点的情况。谢集据点驻着400多名日伪军,他们装备精良,配备有机枪、掷弹筒、小炮等武器,分别驻在南庵和北庵。敌人在这里修筑了坚固的工事。第一道是铁丝网,第二道是壕沟,第三道是围子,里面还修有炮楼。
听完作战参谋的介绍,团首长立即作出战斗部署:一营和团机枪排攻打北庵,三营攻打北庵,二营埋伏三十里墩附近,作好阻击十二里岔援敌的准备。
战斗在4月10日(农历3月14日)深夜展开,虽然是深夜,但是月亮还高高挂在天空,我军剩着月色,悄悄向谢集据点运动。到达离敌人铁丝网四五十米的地方潜伏着。“打”,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高喊“冲”啊,杀向敌人据点。在睡梦中的敌人,被杀声惊醒,慌乱中拿起武器,向我军开火。
谢集的据点异常坚固,第一道是铁丝网,第二道是壕沟,壕沟有二丈多深,而且直上直下,十分陡峭,而沟边还有一道土围子。战士们在跃壕沟的时候遇到困难,被敌人的火力压了回来。战士们迅速撤回阵地。第一次进攻守阻。指挥员一边命令用火力钳制住据点里的敌人,一边命令战士们到老乡家找门板。战士们迅速找来门板、木梯,不过一个时辰,又发起第二次冲击,他们把门板和木梯搭在壕沟上,战士们一排排压过去。进攻十分迅猛,据点里的敌人被打得抱头鼠窜,哭爹喊娘。只好退守到南庵和北庵,凭借坚固工事和优势火力进行顽抗。
经过三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打死打伤伪军50多人,俘虏6人。攻打谢集据点后,十二团及时进行了总结。为接下来的点线战斗做更充分的准备。
4月14日午夜起,攻击敌点、线的战斗全面展开:
深夜,十二团一营的战士们,在营长的带领下,乘着夜色,对谢集据点进行袭击。哪知,前两天日伪军吃过亏了,加强了防备。日伪军用猛烈的火力对一营进行封锁,战士们未能接近敌人据点。拂晓时,一营假装溃退,敌人不知是计,出来追击,谁知埋伏在附近的一营见日伪军进了埋伏圈,一阵猛烈的射击,打的日伪军死的死,伤的伤。2个小时的激战,日伪军只好乖乖缩回据点固守。
在甘泉山,十二团二营一部,利用夜色的掩护,拿起铁镐,对敌人控制的一座公路桥进行破坏,为了切断敌人的通讯联系,战士们又将日伪军的电话线割断。天刚放亮,完成战斗任务的战士们撤至陈集蒲塘岗附近休息。这时甘泉山据点的日伪军才发现公路桥和电话线被新四军破坏了。日伪军恼羞成怒,驻守在甘泉山据点300余日伪军奔袭二营驻地。敌人的报复行动早在我军的预料之中,二营早就做好了准备。看见敌人冲上来了,二营机枪班班长张德焕端起机枪,向敌军阵中冲去,一阵猛烈的扫射,日伪军一排排倒下,不幸的是张德焕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英勇牺牲。战士范永昌见敌人靠近,奋起和敌人拼起刺刀,连挑几名伪军,最后不幸被敌人子弹击中牺牲。就这样,激战2个多小时,日伪军被二营战士杀得死的死,伤的伤,眼看支持不住了,只好仓惶溃逃。
在刘集,十二团二营一部,夜间摸进刘集伪军驻地,这时伪军们正呼呼大睡,新四军从天而降,伪军们只好举起双手投降。战士们不费一枪一弹,将其30余人枪全部俘获。
最有趣的是十二团三营一部,他们奉命进军铁牌甸,谁知,伪军们知道新四军要来攻打,吓得早早就逃窜了。
十二团二营一部,夜里来到马鞍山据点,不时向据点里打冷枪,吓得敌人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出来。
15日上午,师特务营一连、旅侦察连和仪征模范营一连,埋伏于马集以西的牵驴下坎,上午9时,见谢集等地的据点被新四军袭击,仪征及十二里岔的日军30余名、伪军50余名前去增援。日伪军刚进入伏击圈,新四军突然发起攻击,枪战后继之以白刃肉搏。只见县模范营班长郭有华眼睛都杀红了,在白刃肉搏中,连续用刺刀刺死刺伤5、6名日伪军,最后英勇牺牲。就这样激战约半个小时,毙伤日军30多名、伪军10多名,俘虏40多名,缴获机枪、掷弹筒和其它军用物资一批。
反点线战斗结束后,参战部队转移到金牛山一带休整。4月17日拂晓前,日伪军700余人,配备大炮、轻重机枪等武器,偷袭十二团驻地陈庄。十二团奋勇迎击,血战至中午,敌人遭到重大伤亡后溃退。敌人退却到甘冲附近时,将尸体、一些重伤员及武器丢入民房中焚烧灭迹。这次战斗,毙伤日军200多人(其中尉官、校佐各1人),伪军3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掷弹筒、毒气弹等。金牛山战斗是“二师成立后对日军进行的第一场硬仗”,参战部队受到新四军军部的嘉奖。
反点线战斗先后持续8天,期间共进行三次战斗,抗日战士有210人伤亡。这次反点线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得到了有效抑制,而新四军的影响力和威信得到迅速的扩大和提升。群众从这次战斗中看到了希望,提升了信心,增强了与日伪斗争的决心。
但是,敌人建立的据点,并没有被彻底摧毁,根据被蚕食分割的局面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战斗正未有穷期。——仪征党史《难忘的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