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党员是怎样成为中流砥柱的

  1942年7月21日,22岁的中共仪征县委书记马义宏病逝在烽火硝烟的战斗岗位上。噩耗传来,仪征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干部、群众同声悲悼。路东区党委、仪征县委分别召开大会,悼念这位党的优秀儿子,《新路东》报发表社论、文章,号召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这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是十分罕见的。
  马义宏,原名张国荣,曾用名张宏、马义植。1919年12月17日出生于江都是一个职员家庭。母亲早逝,他幼时寄养亲戚家,之后随父亲到浦口、扬州居住并读书。1936年初中毕业后进镇江暑期师资训练班学习3个月后,分配到扬中县做教师。还在江都县初中读书时,秘密阅读进步书刊,到扬州南门清真寺贫民区举办民众识字班,一面传授文化知识,一面宣传抗日救亡,为了声援北平学生“一二九”示威游行,在校内参加罢课和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扬州“晨鸣社”和“民众宣传团”,投入当地救亡斗争。1937年11月,经南京、汉口、西安到延安,进抗日军政大学三期三大队九队学习。   

  1938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当年分配到国民政府安徽省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工作。马义宏在全椒县群众帮助下,以动委会名义揭露暗中勾结日伪军的大地主,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罪恶阴谋。国民党广西军的一个旅长看中他的才干,派人用金钱、官职收买,要马义宏投其门下。他不怕威胁利诱,严词拒绝。

  1939年,马义宏到中共路东省委担任秘书。翌年,日伪军集中优势兵力“扫荡”津浦路东地区,抗日根据地遇到严重困难。1940年春,20岁的马义宏受命担任中共嘉山县委书记。那时的嘉山县的重要城镇和交通线均被敌人占领,抗日政权只剩下几个乡的活动范围。马义宏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组织统一战线,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在四五个区恢复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1941年7月,马义宏调任中共仪征县委书记。

  当时,日伪军在谢集、十二里岔等地建立据点,同时增派兵力,频繁袭击抗日军政机关,抢修公路,全面设置点、线,分割、蚕食根据地,抗日武装受到重大损失,大批区、乡被伪化,抗日民主政府被压缩到月塘峨嵋山周围的一小块地方,处境极为困难。马义宏服从组织决定,不避艰险,勇挑重担,到最困难的地方从事开辟工作,他同先期调到仪征的领导骨干陈雨田(任县长)、丁明志(先后任县委书记、民运部、组织部长等职)团结一致。依靠本地成长起来的革命骨干,共同努力奋斗。还在嘉山时,他深入敌占区发动群众,了解敌情,曾经多次遭到敌人的包围、袭击。他把这一工作作风带到仪征,朝气蓬勃地奔波于山区,穿插于敌后,热情宣传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鼓舞、组织军民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

  他坚定地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他始终把组织发动基本群众作为打开局面的中心一环,他与其他领导成员分头到贫苦农民中去,物色培养积极分子,播撒革命的种子,还采取集中训练和负责人分工传帮带等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斗争艺术。他还注意团结教育各界人士,亲自主持士绅座谈会,或者上门走访,对他们晓之以义,动之以情,动员他们合作共事。针对士绅中知识分子多的特点,马义宏与他们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用先进思想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形式打动他们,十分有利于组织广泛的统一战线。在这期间,有的商人想方设法冲破敌人的封锁线,从敌占区运来根据地紧缺的军需民用物资。有的地主大户响应政府号召,借出粮食,帮且缺粮缺种的农民度过春荒,不同程度上为抗日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各级干部赞扬马义宏把政策掌握得好,在减租减息、借粮等方面,他都把握得很有分寸,既发动了基本群众,也团结了士绅。

  他作风民主,虚怀若谷,能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工作。有一次,几个民兵骨干被敌人偷袭抓走,县委采取对策,派武工队捕捉副司令的至亲作人质,限期伪军送回我方人员。有人认为这是软弱的表现,是右倾,主张立即处决抓来的人。作为县委书记,他没有轻易作出组织决定,要这些同志服从,而是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帮助他们认清敌我形势,分析不同处理方法的利弊后果,使这些同志自觉地克服感情用事的急躁情绪。认识统一后,群策群力,斗智斗勇,终于迫使敌人完全按照我方提出的方案办事,既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救回了自己的同志。他与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情同手足。对下级同志也十分尊重,形成了亲密的战斗情谊。他与战友们惺惺相惜,互相关怀,有事与大家商量,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马义宏在仪征主持工作一年,与同志们一起打开了仪征的局面,仪征抗日斗争的形势开始好转,地方党政工作也都走上正规。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能够在敌后复杂的环境中做好工作,完成党交待的任务,也是与他勤奋的学习分不开的。他有较好的文化根柢,又进过抗大,但对学习仍然抓得很紧,利用战斗间隙刻苦学习革命理论和各种文化知识,对于上级文件指示更是反复研读。那时部队和县委机关没有固定驻地,差不多每天都要转移几处地方,在这种艰苦情况下,他的背包还是装着书籍、文件,一有机会就打开书本,就着微弱的豆油灯光阅读到深夜。

  1942年7月,马义宏积劳成疾,又染上痢疾,身体非常虚弱。他坚持召开干部会议,部署上级对根据地工作的最新指示,会后即卧床不起,肠部溃烂,出血不止。党组织尽力抢救,但根据地缺医少药,又因战斗紧张几经转移,终至不治。在生命垂危时,他还关怀党的工作,惦记着民族解放事业,反复地叮嘱身边的同志:“要坚持斗争……,要进一步发展武装斗争。”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