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仪征抗日斗争局面的关键之仗 ——拔除谢集日伪据点

1939年11月,以陶勇为司令的新四军苏皖支队从江南溧水渡江北上,经江都吴家桥,绕过扬州过邵伯湖来到仪扬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部队先抵达仪征铁牌,后到陈集,并在陈集西边的一个小庄子的农家成立仪征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县级党组织——中共仪征县委,由苏皖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兼民运科长,江西兴国的老红军周爱民任书记。当时,党组织是不公开的,对外称县“联抗”,并先后成立陈集、谢集、东沟、龙河、移居、月塘和谕兴等办事处,对外称新四军办事处,对内是县委下属的区委,办事处主任就是区委书记。办事处工作人员除了随苏皖支队来的民运工作队员,还有从扬州和仪征等地投身抗日的热血青年。他们冒着极大的危险深入广大集镇农村,广泛宣传抗日救国10大纲领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宣传减租减息政策,动员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在宣传和武装群众的同时,苏皖支队高举抗日大旗,坚决抗击日伪军的进攻,与地方反动势力和国民党顽固派作斗争,先后取得了月塘保卫战和粉碎天、六、仪、扬日伪军“扫荡”的胜利,击溃了反动的联庄会和大刀会的挑衅,镇压了由少数地痞流氓控制的地方武装发动的叛乱,赶走了驻在月塘大营李一带专搞摩擦的国民党省防军16团和国民党仪征县政府,迅速打开了仪征抗日斗争的局面,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扫清了道路。
  1940年4月,仪征县参议会在月塘曹集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府,推举周爱民担任县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各个办事处撤销,全县设四个区和一个办事处,县城北郊一带为一区,龙河、新集一带为二区,月塘、移居、铜山、胥浦等地为四区,谢集、新民集、九里集等地为五区,并在大仪、陈集、古井一带设湖西办事处(区级)。十二圩被日军和王贵禄、王子安反动自卫团控制,暂时未设三区。  
就在仪征抗日民主政府的同一个月,皖东津浦路东各县人民抗日联防委员会(简称联抗)和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成立,领导包括仪征在内的路东8县和4个直属区的民主政府和地方武装。仪征县委也由苏北区党委领导改为津浦路东省委领导。这年六月,苏皖支队奉命参加郭村保卫战,从此离开仪征进入苏中。仪征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在津浦路东省委和“联抗”领导下,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抗日斗争,组织农民抗敌协会,建立青年队、模范队和民兵等地方武装,与日伪军和反动地方自卫团进行斗争,在斗争中扩大抗日根据地。1940年下半年,原属四区的月塘、曹集、长兴、光华和移居等乡划出,单独建立第六区。大仪、陈集、古井一带的湖西办事处也建立起一支50多人的地方武装。到1941年3月,仪征抗日民主政权所辖地区已有5个区,1个办事处,50多个乡。县成立了辖3个连,300多人县级武装仪征模范营。各区有区队,部分乡有乡队或民兵,全县地方武装有500多人枪。这期间,仪征还向主力部队输送了一批兵源,提供不少粮食和军需给养。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同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入侵中国的日军在继续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施加军事压力的同时,集中大部分兵力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日、伪的夹击下,仪征及其周边的抗日根据地也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日军在采取军事清剿、政治伪化和经济掠夺的同时,除在新城、十二圩、龙河、朴树湾、徐集、刘集、马鞍山、大仪以及仁和、金集等地建立若干据迠之外,还于1942年4月6日和8日,在根据中心地带的谢集和十二里岔建立了两个新的据点。谢集据点有日军230多人、伪自卫团200多人,十二里岔有日军60多人,绥靖队50多人。各据点日伪军频繁出动,袭击抗日武装,追捕抗日人员,抢掠粮食物资,祸害人民群众,根据地被严重地分割、蚕食和伪化。  

  抗日民主政府一区、二区和五区被迫停止活动,湖西办事处和湖西工委暂时撤销。县抗日民主政府也撤退到钟家集、长兴集、大营李一带,有时还被迫离开本县,到峨嵋山以北一带暂时落脚。 

 
 

  面对严重困难,根据地的广大党员和群众没有被吓倒,坚决与日伪军作斗争。1941年4月10至17日,新四军二师组织所属部队连续开展反点线战斗。参战的部队有新四军二师四旅十二团,五旅十五团,师部特务营一连,旅部侦察连,路东独四团,以及仪征县模范营。4月10日午夜,十六团猛攻谢集据点,激战三个半小时,打死打伤伪军50多人,俘虏6人。4月14日午夜起,十二团先后袭击刘集、铁牌、马鞍山敌据点,并在陈集蒲塘岗附近击溃来自甘泉山据点的增援敌军。十五团猛攻金家集据点,打死打伤伪军100多人,并破坏了天长至卢龙镇的公路和电话线路。独四团袭扰天长县城,钳制、消耗敌人军力。二师特一连、四旅侦察营和仪征模范营,在马集境内牵驴下坎伏击来自十二里岔和仪征县城的援敌。我军与敌人短兵相接,枪战后继之白刃肉搏,毙伤日军30多人,伪军10多人,俘虏日伪军40多人,缴获机枪、掷弹筒及一批军用物资。  
4月17日拂晓前,参加反点线的部队转移到金牛山一带休整,日伪军700余人,配备大炮、轻重机枪等武器,偷袭十二团驻地陈庄。十二团奋勇迎击,血战到中午,敌人遭到重大伤亡后溃退到月塘甘冲一带。这次战斗,毙伤日军200多人,伪军3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掷弹筒、毒气弹等。金牛山战斗是反点线战斗的收官之战,也是新四军二师成立后对日军进行的第一场硬仗,参战部队受到新四军军部的嘉奖。三次战斗,新四军战士伤亡210多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保护受苦受难的广大同胞,烈士们将一腔热血洒在了仪征土地上。  
  经过艰苦的斗争,敌人分割、蚕食根据图谋得到抑制,敌后抗日的局面有所好转。四区在胥浦、东沟之间的广阔地区站稳了脚根,月塘、长兴、移居一带的第六区成为较为巩固的中心区,龙河、新集恢复建立二五区,还在金集、谢集之间新成立了谕兴区,刘集、古井一带新建了县一级湖西办事处。为了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持久战,根据中央精兵简政与实行党的一元领导等指示,路东、路西两个区党委合并成立淮南苏皖边区委员会(简称淮南区党委)和淮南苏皖边区行署,仪征及其周边地区属淮南区党委和路东行署领导。并且将路东9个县合并为盱嘉(盱眙、嘉山县)、天高(天长、高邮县)、来六(来安、六合县)、东南(仪征、冶山县)4个办事处,东南办事处成立东南县委和东南支队,并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起用地方干部,加强地方武装,仪征谢集三里人魏然由仪征县长调任东南办事处主任和东南支队司令。东南办事处下辖月塘、胥浦、塔山、樊集、八百、四合、东庙、钟林、谕兴、新篁和谢集等区。东南支队由路东独四团为主,加上仪征总队、冶山总队部分连队组成,开始有4个连,以后发展到7个连。  
  东南支队不仅负责东南办事处所辖各区乡的军事斗争和地方武装建设,还担负新成立的县级单位湖西办事处(大仪、陈集、刘集一带)和水南办事处(高邮湖以南)地区的军事任务。东南支队刚成立,就由老红军、副司令王义勋率一连和特务连一部长途奔袭黄钰桥、庙头镇,将淮南地区仅剩下的最后一股国民党与顽伪合流的县级武装国民党江都县县长张济传的县常备大队剿灭,顽常备队大队长苗章甫在庙头镇的巢穴中被烧死,除掉湖西地区一大隐患。  

  然而,谢集敌伪据点仍然是仪征抗日根据地的心腹大患。控制谢集和十二里岔敌伪据点的除了少数日军以外,主要是卢维国领导的汉奸武装。卢维国又名卢俭,是谢集捺山南卢营人。他当过私塾教师和县城土律师。日军侵仪时回到家乡,结交地痞流氓和流散的兵警,以“抗日保家”为名拉起一支几十人的队伍,在捺山周围征粮征税,敲诈勒索。1939年冬新四军苏皖支队来仪后,为了壮大抗日力量,支队司令陶勇亲自找卢谈话,争取其参加抗日队伍。卢遂带近两个中队人员投靠苏皖支队,获得特务营的番号。卢任营长,随苏皖支队参加过几次战斗。1940年6月,苏皖支队离开仪征到苏中地区,留在仪征卢维国及其所属人员劣性不改,欺压百姓,胡作非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派周爱民带新四军第五支队14团对卢部进行整编,仍留卢当营长。卢对整编不满,到苏中找三纵队司令陶勇,表示改过。陶司令抱着治病救人态度,仍委任其为副营长。岂知在新四军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作战的姜堰战斗中,卢带着亲信和姘头离队潜逃,当年10月就带20多人枪到扬州投敌,日军另外拨给他20多个伪军,组成讨伐队,任命卢为队长,进驻仪征刘集马鞍山据点。卢是地头蛇,对根据地的地形地貌和人事情况熟悉,利用其家族亲友搜集根据地情报,带敌人不断骚扰、“扫荡”根据地。他投敌半年,竟然袭击抗日军队和县区政府30多次,尤其是几次带日军夜间偷袭仪征模范营,造成二连连长、二班班长等10多人牺牲。走狗卖国“有功”,主子扔“骨头”奖赏。日军提拔他当讨伐大队队长,并为其在扬州设置了公馆。1941年 4月6日和8日,卢部由日军世琦中队协助,分别在谢集和十二里岔建立据点后,立即被日军提升为讨伐司令,在县城设司令部。仪征县两个据点的敌人,特别谢集据点的日伪军不断下乡“扫荡”,搜捕抗日干部,偷袭新四军和地方武装,烧杀抢掠,绑架勒索,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给根据地造成了极大危害。1942年4月新四军反点线战斗中,虽然两次对谢集据点进行攻击,因其工事坚固,都让其侥幸逃脱复灭的命运。 

 
 

  东南支队成立后,支队司令员魏然决心将谢集敌据点这颗“钉子”拔掉。他在回忆录《风雨航程》一书中说:“此寇不除,东南无宁日。”为了早日拔除谢集据点,魏司令要求所部加强对据点监视,注意搜集敌伪情报,当得知6月19日这天据点内日军要调往仪征县城的消息后,魏然认为这是一个难得机会,于是立即向分区报告请战,同时派“关系”人员带支队参谋长范国璋到谢集街东四庙子高地观测敌据点工事,部署部队进行攻坚战术训练。上级批准了魏然请战要求,决定由东南支队攻打谢集据点。战斗由司令魏然司令和副司令、老红军王义勋亲自指挥。新四军五旅旅长、路东军分区司令员成钧和十三团长饶守坤率旅属十三团亲临前线支援。十三团1个营在三十里墩设伏,准备伏击仪征县城和十二里岔据点来援的敌人,另两个营作为预备队,并且派机炮连直接配合东南支队攻坚。东南支队以4个连兵力执行主攻任务,其余3个连机动策应。卢维国手下的讨伐队有3个大队,其中一个大队200多人,由副司令冬兴才率领驻谢集据点,一个大队驻十二里岔据点,一个大队驻县城。谢集据点工事坚固,高大的碉堡四周,有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土围子,第二道是八米宽三米深的壕沟,第三道是铁丝网。当夜,东南支队在魏然司令和王义勋司令指挥下,迅速完成对据点包围,向据点发起猛攻,伪军以密集火力封锁,支队战士虽然突破了铁丝网,但被敌人火力压迫在壕沟里,无法突进土围子。成钧司令征求魏然司令意见,准备派十三团一营帮助突击,魏司令坚持仍由东南支队独立战斗。他命令部队暂时撤出,集中在万五家后院内重新作简短动员,号召战士一定要拿下据点,为牺牲的同志报仇,并调整部署,决定用迫击炮直接攻击敌人碉堡。那时,新四军的武器装备较差,特别是重型武器极少,配合东南支队进攻据点的十三团机炮连的一门迫击炮,只有三发炮弹。在战斗的紧急关头,三发炮弹连发,其中一发打塌了碉堡的一角,其余两发也都射进土围子。大碉堡被击中后,伪军军心动摇。在火力掩护下,东南支队战士迅速攻进据点,加之成千群众举着大锹、扁担、锄头,高喊助威,伪军立即土崩瓦解,纷纷举手交枪投降。群众踊进据点,几个小时就将据点所有工事设施全部平毁。这次战斗计打死和俘虏伪军160多人,仅冬兴才等少数头目逃脱。东南支队六连指导员唐述棣等几十人员伤,八连副连长曾华庭、排长黄志信、王良堂、张有喜等40余名指战员英勇献身。 

 
 

  拔除谢集敌据点是仪扬地区抗日斗争的关键一仗,在根据地中心的这颗“钉”子被拔除以后,天六仪扬地区抗日斗争的困难局面很快得以扭转。仪征至天长县大路以东、天扬公路以南,以及谢集据点周边的20多个乡迅速被收复,金集的日伪军被迫放弃据点,被分割的湖西地区抗日根据地重新连成一片。  
  当月,湖西办事处和水南办事处合并,在司徒庙下巫庄成立甘泉县。甘泉县抗日根据规模迅速扩大,范围包括今仪征、邗江、高邮和天长县的地域,最多时辖大仪、古井、陈集、龙河、朴席、公道、菱塘、送桥、杨庙、黄钰、槐子、甘泉、王桥和秦仁14个区。1944年9月,又从甘泉县划出龙河、朴席区,与新开辟的新城、三河和仓颉3个区,在今仪征北羊山一带新建仪扬县。在敌人边沿地区开拓新的局面。仪扬县成立不到一年,中国人民就赢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拔除谢集敌伪据点虽然仅是仪征抗日斗争中无数次与敌战斗中的一次,但却是最关键的一仗,对于扭转斗争的困难局面起到重要作用,给仪征抗日战争史册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