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理由

 

\

三峡晚报讯 傅炼

  时光又近端午,自然想起屈子当年行吟江畔的身影。

  司马迁在 《史记·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見。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子的如椽之笔,早在秦汉时期,已为人们所称重。司马迁将《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和小雅相提并论,将屈子的文笔和胸襟提到与日月等高的高度,几千年过去,直至今天,也丝毫未有异议。

  当然,屈子不是端午产生的根本原因。端午节作为一种生活习俗的约定俗成,比屈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更为古老。唐张守节在 《屈原列传》的正义中,引用《续齐谐志》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常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今若有遗,可以练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练叶,皆汨罗遗风。”

  从屈原怀石自沉汨罗之日起,人们对他的哀思就未曾中止。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在人们自发祭奠他几百年后,于东汉建武(建武元年为公元25年)期间,或许是自称三闾大夫的屈原真的显灵,向长沙那位名叫区回的人表达他的感谢之情,以及用练叶和五色丝线缚包祭品,以免被蛟龙所窃的愿望。

  汨罗遗风不仅流传了两千多年,而且还会继续流传下去。不仅中国人民尊敬屈子,身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子同样受到世界的尊重。在这个世界上,表达对于堪与日月争光的伟人的祭奠之情,本是人们自觉的心愿。

  我们为有屈子这样的伟人先驱而自豪。时光又近端午,是为祭。
 

网友评论

广告

热门精选

广告

24小时热文

广告